花椒历代本草汇言
花椒
花椒(汉椒、点椒、小椒、川椒、椒目、蜀椒、秦椒、巴椒、卢藙)
花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野生或栽培。花椒主产于四川、陕西、河北等地;青椒主产于东北及江苏、广东等地。原植物生于阳光充足、温暖肥沃处。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不耐严寒,对土壤适应性强,以石灰岩发育的碱性土壤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临床用名有花椒、川(蜀)椒、炒花椒。
《神农本草经》:秦菽,味辛温。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川谷。
《名医》曰:生太山及秦岭上,或琅邪,八月九月采实。
案《说文》云:菽,菽萯.莍菽榝实莍裹如裘者,榝似茱萸,出淮南。
《广雅》云:榝(木卡),茱萸也。北山经云:景山多秦椒。郭璞云,子似椒面细叶草也。《尔雅》云:(木毁),大椒。郭璞云:今椒树丛生实大者,名为(木毁),又椒丑莍.郭璞云:(上亠下裘)萸子聚成房貌,今江东亦呼莍榝,似茱萸而小,赤色。
《毛诗》云:椒聊之实。
《传》云:椒卿,椒也。陆玑云:椒树似茱萸,有针刺,叶坚而滑泽,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
《范子计然》云:秦椒出天水陇西,细者善。
《淮南子》人间训云:申椒杜茞,美人之所怀服,旧作椒,非,据《山海经》,有秦椒,生闻喜景山,则秦非秦地之秦也。
《名医别录》:大热,有毒。主除五藏六府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止肠辟、下利,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鬼疰,毒,杀虫、鱼毒。久服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
《药性论》:使,畏雄黄。又名陆拨,有小毒。能治冷风顽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能治嗽,主腹内冷而痛,除齿痛。
《日华子本草》:破症结,开胃,治天行时气,温疾,产后宿血,治心腹气,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
《开宝本草》:味辛,大热,有毒。除五脏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止肠下利,泄精,女子字乳馀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鬼疰,蛊毒,杀虫角毒。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署,可作膏药。多食令人乏气。
《本草图经》:单服椒五补下,宜用蜀椒乃佳。段成式言:椒气下达,饵之益下,不上冲也。
《本草衍义》:须微炒使汗出,又须去附红黄壳。去壳之法∶先微炒,乘热入竹筒中,以梗舂之,播取红,如未尽,更拣,更舂,以尽为度。凡用椒须如此。其中子谓之椒目,治盗汗尤功。将目微炒,捣为极细末,用半钱匕,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调,临睡服,无不效。盖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蛊。
《药类法象》:川椒,气热,味辛。主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利五脏。
《药性赋》:味辛,性大热,有毒。浮也,阳中阳也。其用有二:用之于上,退两目之翳膜;用之于下,除六腑之沉寒。
《汤液本草》:气热温,味大辛。辛温,大热。有毒。
《象》云∶主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利五脏。须炒去汗。
《心》云∶去汗,辛热,以润心寒。
《本草》云∶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胆,鬼疰蛊毒,耐寒暑,开腠理。闭口者,杀人。恶栝蒌、防、葵。畏雌黄。
《本草衍义补遗》:属火而有水与金,有下达之能。所以其子名椒目者,正行渗不行谷道。世人服椒者,无不被其毒,以其久久则火自水中起,谁能御之?能下水中肿湿。凡使以蜀椒为佳。子为椒目,冶盗汗尤效,又能行水。
《本草发挥》:洁古云:气温,味辛。主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利五脏。凡须用炒去汗及合口者。
《本草蒙笙》:
蜀椒
味辛,气温、大热。属火,有金与水,浮也,阳中之阳。有毒。产自蜀州,八月收采。颗红者为贵,闭口者杀人。制须炒出汗来,去目及黄壳。(凡用,先择去目及闭口者,微炒汗出则有势力。炒毕,竟投石臼内。以杵舂之,播去附红黄壳,只取外红皮,旋舂旋播,以尽为度。)宜杏仁为使,畏款冬雄黄。却心腹冷疼及寒湿痹疼并效,杀鬼疰蛊毒并虫鱼蛇毒尤灵。除骨节皮肤死肌,疗伤寒温疟不汗。上退两目翳膜,下驱六腑沉寒。通气脉,开鬼门,仍调关节;坚齿发,暖腰膝,尤缩小便。理风邪,禁咳逆之邪;治噫气,养中和之气。消水肿黄胆,止肠痢红。
多食乏气失明,久服黑发耐老。十月勿食,伤心健忘。椒目味苦兼辛,行水而治水蛊。定痰喘劫药,敛盗汗捷方。
并宜炒之,研末调服。
叶和艾葱捣烂,少加酽醋拌匀。内外肾吊痛殊功,敷奔豚伏梁气极验。亦堪煮饮,气甚辛香。又种秦椒,乃出秦岭。气味俱苦,生温熟寒。制法与蜀椒相同,颗粒较蜀椒略大。所恶又有三药,防葵雌黄栝蒌。主遍身恶风,散四肢痿痹。灭瘢生发,悦色通神。治口齿浮肿动摇并喉痹吐逆,调产世相传此椒可制水银,凡误饵成毒者,服即愈也。崖椒施州出,上气喘嗽者须求。蔓椒云中生,贼风挛急者宜服。
《本草纲目》:椒,纯阳之物,乃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气分之药。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故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症。一妇年七十余,病泻五年,百药不效。予以感应丸五十丸投之,大便二日不行。再以平胃散加椒子、茴香、枣肉为丸服,遂瘳。后又每因怒食举发,服之即止,此除湿消食,温脾补肾验也。吴猛真人《服椒诀》云:椒禀五行之气而生,口青、皮红、花黄、膜白、子黑、其气馨香,其性下行,能使火热不达,不致上薰,芳草之中,功皆不及。时珍窃谓:椒红丸虽云补肾,不分水火,未免误人。大抵此方性脾胃及命门虚寒有湿郁者相宜。若肺胃素热者,大宜远之。故丹溪云:椒属火,有下达之能。服之既久,则火自水中生,故世人服椒者,无不被其毒也。又《上清诀》云:“凡人吃饭伤饱,觉气上冲,心胸痞闷者,以水吞生椒一、二十颗即散,取其能通三焦,引正气,下恶气,消宿食也。戴原礼云:凡人呕吐、服药不纳者,必有蛔在膈间,蛔闻药则动,动则药出而蛔不出,但于呕吐药中,加炒川椒十粒,良,盖蛔见椒则头伏也。观此,仲景治蛔厥乌梅丸中用蜀椒,亦此义也。许叔微云:大凡肾气上逆,须以川椒引之归经则安。”散寒除温,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
[椒目]下达,能行渗道,不行谷道,所以能下水燥湿、定喘消蛊也。
《本草经疏》:蜀椒禀火金之气,得南方以阳,受西方之阴。《本经》味辛气温。《别录》大热有毒。气味俱厚,阳也。入手足太阴,兼入手厥阴经。其主邪气咳逆,皮肤死肌,寒湿痹痛,心腹留饮宿食,肠澼下痢,黄疸,水肿者,皆脾肺二经受病。肺出气,主皮毛。脾运化,主肌肉。肺虚则外邪客之,为咳逆上气。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为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水肿,黄疸。二经俱受风寒湿邪,则为痛痹,或成死肌,或致伤寒温疟。辛温能发汗,开腠里,则外邪从皮肤而出。辛温能暖肠胃,散结滞,则六腑之寒冷除,肠胃得温则中焦治,而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水肿、黄疸,诸证悉愈矣。其主女子字乳余疾者,亦指风寒外侵,生冷内停而言。泄精、瘕结,由下焦虚寒所致。此药能入右肾命门,补相火元阳,则精自固而结瘕消矣。疗鬼疰蛊毒,杀虫、鱼毒者,以其得阳气之正,能破一切幽暗阴毒之物也。外邪散则关节调,内病除则血脉通。佐补阴凉血之药,则头不白,齿发坚,耐寒暑,轻身增年所自来矣。
简误:椒禀纯阳之气,乃除寒湿,散风邪,温脾胃,暖命门之圣药。然而肺胃素有火热,或咳嗽生痰,或嘈杂醋心、呕吐酸水,或大肠积热下血,咸不宜用。凡泄泻由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虚冷者忌之,阴痿脚弱,由精血耗竭而非命门火衰虚寒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药用。咳逆非风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字乳余疾,由于本气自病者,不宜用。水肿、黄疸,因于脾虚而无风湿邪气者,不宜用。一切阴虚阳盛,火热上冲,头目肿痛,齿浮,口疮,衄血,耳聋,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法所咸忌。
《本草乘雅半偈》:(本经下品)
辛温,有毒。
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热痹痛,下气。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
曰∶出武都山谷,及巴郡。近以全州西域者称最,江阳及晋康建平者次之。木高五六尺似茱萸而小,有针刺。叶坚滑,无花结实,但生于枝叶间,颗如小豆而圆,实子光黑,宛如人瞳,谓之椒目。八月采实,肉肥皮皱,气味浓浓芳烈也。修事,去目及闭口者,好酒拌润,蒸之,从巳至午,以盆覆盖,俟冷无气,乃可取出,即入磁器中封固无伤风也。杏仁为之使,得盐味佳,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可收水银。有中椒毒者,凉水、麻仁浆水解之。
曰∶色香气味,精胜在肤,独无花而实,所含蓄力,幽且深矣。故主温中,自下而上,从内而外,宣达横遍者也。对待寒中,致令形气受病也。气则咳逆上气之因邪薄,形则骨节肌肤之因痹闭。久服形气咸调,故头不白,轻身增年耳。
《雷公炮制药性解》:蜀椒,味辛,性热,有毒,入肺、脾二经。主冷气咳逆、心腹邪气、风寒湿痹、癥瘕积聚、霍乱转筋、留饮宿食,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堪辟瘟疫,可洗漆疮。微炒出汗,去目及黄壳用。
按:蜀椒辛宜肺部,热宜脾家,故并入之。证属寒凝,诚为要剂,然过于行散,多服令人乏气,且发热疾。闭口者能杀人,不可不慎。
雷公云:一名南椒。凡使,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须酒拌令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又制法:微炒出汗,投器中舂之,取红皮,去黄壳,密收器中任用也。
《景岳全书》:味辛,性热,有小毒。本纯阳之物,其性下行,阳中有阴也。主温中下气,开通腠理,散肌表寒邪,除脏腑冷痛,去胸腹留饮,停痰宿食,解郁结,温脾胃,止咳逆呕吐,逐寒湿风痛,疗伤寒温疟,水肿湿疸,除齿痛,暖腰膝,收阴汗,缩小便,温命门,止泄泻下痢,遗精脱肛,杀蛔虫鬼疰、蛊毒蛇虫诸毒。久服之能通神明,实腠理,和血脉,坚齿牙,生须发,明耳目,调关节,耐寒暑。若中其毒,惟冷水、麻仁浆可以解之。
《本草易读》:去闭口者。
辛,温,有毒。入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温中散寒,祛风除湿,下气逐水,消食除痹。
止寒嗽而疗久痢,消水肿而破症结,解蛊毒而杀蛔虫,止咳逆而除腹痛。疗腰脚之痿痹,治精溺之滑数,除产后之宿血,止历节之风痛。坚齿发而明目,下乳汁而灭瘢。花椒红治同。(即近时花椒,蜀川者胜。)
《本草新编》:蜀椒,味辛,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毒。入心、脾、肾之经。却心腹疼痛及寒温痹疼,杀鬼疰蛊毒并虫鱼毒蛇,除皮肤骨节死肌,疗伤寒温疟,退两目翳膜,驱六腑沉寒,通气脉,开鬼门,乃调关节,坚齿发,暖腰膝,尤缩小便,理风邪,禁咳逆之邪,治噫气,养中和之气,消水肿、黄疸,止肠癖、痢红。多食乏气失明,久服黑发耐老。功用实多,不只书上所载。然而少用则益,多用则转损。入于补阴之药,可以久服;入于补阳之剂,未可常施也。
按:蜀椒功用实胜于近处所产,以蜀椒味轻,转有益也。土产之椒,其辛香倍于蜀产,虽功用少薄,未尝不可用也。大约蜀椒用一两者,土产必须一两二钱,何必专觅蜀椒哉。
或问蜀椒可以乌须,而乌须之方似可用之也?夫蜀椒未能乌须也,取其引乌须之药,入任、督之路耳,大约乌须药多寒,而蜀椒性热,相侔同用,尤能制阴寒之气,所以易于奏功,而变黑甚速也。但热药宜少用,不可多用耳。
《本草备要》:宣,散寒湿,燥,补火
辛,热,纯阳。入肺,发汗散寒,治风寒咳嗽。入脾,暖胃燥湿,消食除胀,治心腹冷痛、吐泻澼痢、痰饮水肿(《千金方》有人冷气入阴囊肿满,生椒择净,帛裹着丸囊,厚半寸,须臾热气大通,日再易,取消瘥。梅师用桂末涂亦良);入右肾命门补火,治肾气上逆(能下行导火归元。每日吞三十粒,大能温补下焦),阳衰溲数、阴汗泄精(下焦虚寒)。坚齿明目,破血通经,除癥安蛔(虫见椒则伏。仲景蛔厥乌梅丸用之。凡虫嚼腹痛者,面白唇红,时发时止)。杀鬼疰、虫、鱼毒(最杀劳虫。危氏神授丸:川椒炒出汗,为末,米饮下三钱。有人病传尸劳,遇异人传此方,服至二斤,吐出虫如蛇而安)。肺、胃素热者忌服(丹溪曰∶食椒既久,则火自水中生,多被其毒也)。
《本经逢原》:椒乃手、足太阴、少阴、厥阴气分之药,禀五行之气而生,叶青皮红花黄膜白子黑。其气馨香,能使火气下达命门,故《本经》谓之下气。其主邪气咳逆等证,皆是脾、肺二经受病,肺虚则不能固密腠理,外邪客之为咳逆;脾虚则不能温暖肌肉,而为痛痹等证。其治呕吐服药不纳者,必有蛔在膈间,但于呕吐药中,加川椒数十粒。盖蛔闻药则动,遇椒则头伏也,故仲景治厥乌梅丸用之。又能开痹湿,温中气,助心包、命门之炎。
《本经》言久服头不白者,辛温上通肾气之力可知,今乌须发方用之。一人腰痛痰喘,足冷如冰,六脉洪大,按之却软,服八味丸无功,用椒红、茯苓,蜜丸盐汤下,甫二十日而安。但其性辛温气窜,阴虚火旺人禁之。
《本草求真》:[批]补火温脏,除寒杀蛊。
川椒专入肺、脾、肾。辛热纯阳,时珍曰: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无处不达。治能上入于肺,发汗散寒;中入于脾,暖胃燥湿消食;下入于命,补火治气上逆。冷气上逆。凡因火衰寒痼,提出诸症根源。而见阴痿溲数,阴汗精泄,并齿动摇,目暗,经滞癥瘕,蛔痛鬼蛀血毒者,服此辛热纯阳,无不奏效。《上清诀》云:凡人吃饭伤饱,觉气上冲心胸痞闷者,水吞川椒即散,以其能通三焦,引正气下恶气,消宿食也。戴元礼云:凡人呕吐服药不纳者、必有蛔在膈间,蛔闻药则动,动则药出而蛔不出,但于呕吐药中加川椒良。盖蛔见椒则头伏也。观此,则仲景蛔厥乌梅丸中用椒,亦此义耳。按蛔蚀有腹痛,面白唇红,时发时止等症可察。许叔微云:凡人肾气上逆,须以川椒引之归肾。危氏神授丸治传劳,用川椒炒出汗,米饮送下,二斤而愈。以其寒去脏温,故能所治皆应。此虽与胡椒同为一类,但胡椒则止温胃除寒逐水,此则更兼入肾补火杀虫,而于逐水不甚专也。
《本草从新》:川椒一名蜀椒。宣、散寒湿、燥、补火。
辛大热。有毒。入肺发汗。散寒。治风寒咳嗽。入脾暖胃燥湿。消食除胀。治心腹冷痛。吐泻痢。痰饮水肿。入右肾命门补火。治肾气上逆。(能下行、导火归元。)阳衰泄精。溲数阴汗。(有人冷气入阴囊、肿满疼闷欲死、以布裹椒、浓半寸、包囊下、热气大通、日再易、以消为度、或以桂末涂、亦良。)破血通经。除症安蛔。(虫闻椒则伏、凡虫咬腹痛者、面白唇红、时发时止。)辟疫伏邪。杀鬼疰虫鱼毒。(最杀劳虫。)通血脉。消痿痹。行肢节。利机关。命门火衰。有寒湿者宜之。阴虚火旺之人。在所大忌。(丹溪曰∶食椒既久、则火自水中生、多被其毒也。)蜀产。肉浓皮皱为川椒。比秦椒略小。去闭口者。(能杀人。)微炒去汗。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名椒红。)得盐良。(入肾。)杏仁为使。畏雄黄、附子、防风、款冬、凉水、麻仁。(中其毒者、用凉水麻仁浆解之。)
椒目(通、行水。)苦辛小毒。颛行水道。不行谷道。消水蛊。除胀定喘。根、辛热杀虫。煎汤洗香港脚及湿疮。
秦椒俗名花椒。宣散寒、燥湿温中。
辛苦温。有毒。温中散寒。燥湿除风。下气杀虫。治上气。咳嗽吐逆疝瘕。风湿寒痹。
利五脏。去老血。疗久痢。月闭。腹中冷痛。产后余疾。恶血痢。腹痛。禁忌修治。俱同川椒。比川椒味短。纹低。恶苦蒌、防葵。畏雄黄。(手足心肿、风也、椒末盐等分、醋和敷。)
《神农本草经读》:气味辛、温,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去闭口去目,椒目同巴豆、菖蒲、松脂、黄蜡为挺,纳耳中,治聋。
《得配本草》:得盐良。杏仁为之使。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冷水、麻仁浆。
辛,热,有毒。入手足太阴经,兼入命门气分。通上焦君火之阳,达下焦命门之气。开腠理,行血脉,散寒湿,化症癖,止泄泻,杀蛔虫,疗温疟,去痰饮;得醋煎熟,入白矾稍许服,治伤寒呕衄。得生地自然汁煎稠和丸,治元脏伤惫。配乌梅,伐肝气。配益智仁,缩小便。配茯苓,蜜丸,补益心肾。配茴香,枣肉丸,治久泻。配苍术,醋丸,治飧泄不化。炒热,布裹椒,包阴囊肿大,疼闷欲死。炒热,熨冷湿诸痛。
服药呕吐,加川椒。(蛔见此自服。)
去核,微炒出汗,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酒蒸,或盐水炒,随症制之。多用伤气失明。肺脾有热,阴火虚盛者,禁用。闭口者杀人。
子,名椒目苦,寒。专行水道。治水蛊,定痰喘。
得猪上唇,治盗汗。
或生用,或微炒用。
叶和葱、艾、醋捣,罨内外肾吊,及霍乱转筋。
《本经疏证》:金凝重而不动,火炎上而不降,其常性也。试炽炭于炉,投金于火,久则金熔就下,若水流矣。火亦随之而流,金火之相锻有如是哉!椒不花而结红实于四月,是其直禀阳刚火德,而饱吸湿土燥金之气,至内膜白子光黑,乃为成就,是其以阳暖湿,以火炼金,昭然可见;且其子光黑浑圆,旋转如珠,则又象水,斯所以为从在上之肺,挟火直抵于肾无惑也。然则凡火不归下,皆可以椒引之使归欤?是又非矣。夫红皮之内,白膜之表,不有黄肉在其间乎?请观分金之炉,必有土为之范,量其高下之差,分为数道,以就金银铜铁之所以贮,重者归于极下,轻者以次而上,设无此范,则五金就洼,仍杂一处,金不能极其所至,火又何能自往耶?以是知椒之引火下归,必藉上为之范也。土脾胃之气也,胃主降,胃病则吐逆;脾主升,脾病则泄利。泄利者火不在下,吐逆者火反上逆,能使火不上逆而下归,是金之挟火下流以就土之范也,是椒之能事也。
由是言之,则中宫有邪成咳逆者,治以椒,使肺金得降,气火不升,痰涎开拓,固犹拔刺雪污矣。下文则多有难明者,曰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骨节间得有死肌耶?不知此当连下句读,言能逐骨节间寒湿痹痛,亦能逐皮肤间有肌者寒湿痹痛也。夫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痹而偏重于骨节,或在皮肤,且有死肌,是之谓著,而由于湿,又皆痛,是由于寒,故曰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明其无与于风也。椒本行中道以能温中,故其量得及于骨节皮肤,然于骨节皮肤间只能使凝重者行,不能使流动者行。惟痹既流动,则必中气有权,能鼓舞邪气,俾不著而为患也。若更温其中,是徒以损阴耗气而无当矣。然既云寒与湿矣,其间岂有火邪?椒固善治火者也。夫惟痛则固有火矣。盖寒与湿均火之所畏,况既痹著于物,火至此而为之阻,则两相搏而痛,所谓诸痛皆属火,有寒方痛者也。虽然,逐字之上首以温中,则中不受温者,纵有痛痹著不可用矣。痛之未殿以下气,则痛痹著痹之不必下气者不可用矣。是所当意会者也。
病者静而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乌梅丸证)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大建中汤证)非动病耶,又何以用椒也?夫静固寒也,时烦得食即呕,非火耶?痛固寒也,有头足能上下,非火耶?二者均呕,均不能饮食,则寒与火交战于中,逆而上行,为不受土之范矣。椒固就火以致金,使火因金以归下者也。火归则土安,寒无与轧,遂自就戢而旋退,可不谓之返动为静耶?然则椒固下降之物,乌梅丸何以能主久利也?夫利岂止一端,硝与大黄皆能治之,椒之治利则非以其降,盖火能生土,土能防水,致火以暖土,使水不就洼下沁而入焉,以成其生化,谓非治利之善法可乎?之二证者皆呕,核之以厥阴心中疼热,则又皆痛,是椒之治必痛呕相兼,始得用矣。乃乌头赤石脂丸证有痛而无呕,王不留行散白术散则痛呕皆无,是又何说哉?殊不知妊娠于呕为常候,以冲脉不降,致胃气逆上也。屡逆岂能不痛,金疮讵有不痛者耶。唯乌头赤石脂丸,既有附子,则不应有呕而方中乌附干姜蜀椒外,又加以赤石脂,则知其无利,核之以乌梅丸之除久利,则胸痛而利者,亦椒之所主欤。即王不留行散中,非特蜀椒,并有干姜厚朴,则不但痛而胸满,且必有呕,又均有黄芩芍药,岂得谓必无利耶?是在明者以意消息之耳。
己椒苈黄丸,既用防己葶苈大黄,虽无椒目,肠中之水亦不能不去,何俟有此?夫既云有水气,则不得口舌干燥,有水气又口舌干燥且腹满,明明气与热阻于中,津随水溜于下也。热者阳邪,水者阴类,阴承于阳,则阳必上出,是口舌干燥者其初见之微徵,过此以往,在上之热方将炽而未肯衰,昭昭可见逐其中之热,大黄固立能裁决,除自中以上之热,自中以下之水,葶苈防己亦谊所不辞,特前此上引之热,不知尽热邪耶,抑亦有身中阳气杂于其间也。肠间有水而口舌干燥,则为有津液杂于其间,设但逞一下之快,不计正气之累及,则在中之热,在下之水虽去,身中之阳与阴,亦且不克自支。椒者自火而归于水,其目之漆黑光泽而浑圆,则水象之确著者也。故能使从水中泛出之火,原归水中,于以薰蒸水中所杂之津,仍朝口舌,蜜丸仅与一丸,先食而服焉,用药已急中有缓,服法尤缓中之缓,正虑克削人元气耳。即方后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是在土之津不下溜,而攻下可益峻矣。于此犹不可悟椒目之用耶?或曰昔之人皆谓椒为肝家物,而子独以色红味辛谓为得金火之用,似绝无与于肝者,伤寒论只乌梅丸中用椒实为治厥阴之方,其说犹可通耶?予曰:是说也,得五行之一端,而未及乎全体也。今夫弥大地之用皆在土,而土之翕受敷施,由于日之发敛,然不得金以耕,则土自土,日自日,犹不能生物,是成土之用在金与火,土既耕矣。物既生矣,而不得日,则虽有水而物不受其滋。土之所生者无他,惟木耳。是见土之用惟木与水,故夫金火者,所以致土之翕受,木水者,所以致土之敷施,试观本经所主诸证,土气不守中,则邪气袭而咳逆生,土气不运,外则寒湿停而胃痛作。是厥阴病之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烦躁,吐蛔下利,何一事非土乏金火之助,遂不能布水气于木,木乃燥裂强梗耶?由是而推,可以知别录之所主,凡六腑寒冷,心腹留饮宿食,肠辟下利,水肿黄疸,莫非土气之不守中。凡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风邪瘕结,莫非土气之不外连,但使火随金,金就土,土得尽当然之用,则又何患之不除。特治泄精及女子字乳余疾两事似有难明者,然核千金之治虚劳,寒辟饮在协下决决有声,饮已如一边下有头足冲皮起引两乳,内痛里急,善梦失精,气短,目恍恍惚惚,多忘,大建中汤;治五劳七伤百病,补虚益精,大通丸;治虚劳不起,囊下痒,汗出,小便淋涩,茎中数痛,溺时亦黄,甚者失精,剧苦溺血,目视恍恍,见风泪出,茎中冷,精气衰,两膝肿不能久立,起则目眩,补虚方;(卷十九)及治产后大寒冷,所为心痛,蜀椒汤;治产后余疾,寒下冻脓,里急胸协满痛,咳嗽呕血,寒热,小便赤黄,大便不利,泽兰汤;治产后下利,蓝青圆治产后虚冷,下利,赤石脂圆,治阴下挺出方。(卷三)总不过火不土,土不防水,水或泛滥妄行,或就洼停淤之候,则其用椒之意,亦不能大远于前所云云矣。
《本草分经》:辛,大热。入肺、脾、命门。发汗散寒。暖胃燥湿,消食除胀,通血脉,行肢节,补命门火。能下行导火归元,安蛔。最杀劳虫。闭口者杀人,黄土能解其毒。微妙出汗,去黄壳取红用,亦名椒红。中其毒者,用凉水麻仁浆解之。又解闭口椒毒,用肉桂煎汁饮之,或多饮冷水,或食蒜,或饮地浆水俱可。
椒目,苦、辛,专行水道,消水蛊。
《本草便读》:气香有毒。走脾肾燥湿祛寒。色赤入营。达胃肝破症解郁。壮元阳而除痼冷。下焦之水肿堪除。仗辛热以杀诸虫。表里之疫邪可辟。椒目乃善导水邪下降。苦辛则能使喘满消除。(川椒辛热香燥之品。与吴茱萸相似。亦能下气散结。但川椒之色。可入血分。能下达肾经。肾主水。故能治下焦水湿等病。其余治中下寒湿疝瘕诸病。与吴茱萸相似。但入胃散逆。则吴茱萸为优。辟恶杀虫。又川椒为胜耳。去闭口者用。○椒目色黑味苦。功专入肾治水。一切肿满。小便不利。而致气逆喘上者。皆可用之。)
《本草撮要》:味辛。入足太阴阳明经。功专疗心腹冷痛。传尸劳疰。得地黄汁调养真元。得白茯苓补益心肾。得乌梅治蛔。阴虚火旺之人忌服。闭口者杀人宜去之。微炒去汗。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名椒红。得盐良。杏仁为使。畏雄黄、附子、防风、款冬、凉水麻仁。中其毒者用凉水麻仁浆解之。一名川椒。秦产俗名花椒。实稍大。子名椒目。味辛有小毒。专行水道。不行谷道。消水蛊。除胀定喘。及肾虚耳鸣。根辛热。杀虫煎汤。洗香港脚及湿疮。
《本草害利》:
〔害〕纯阳之气,虽除寒湿,散风邪,然肺胃素有火热,或咳嗽生痰,或大肠积热下血,咸不宜用。凡泄泻由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虚冷者忌之。阴痿脚弱,由于精血耗竭,而非命门火衰虚冷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药用。一切阴虚阳盛,火热冲上,头目肿痛,齿浮口疮,衄血耳聋,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症,法所咸忌。阴虚火旺之人,在所大忌。
诜曰:五月食椒,损气伤心,令人多忘。
别录曰:大热多食,令人乏气喘促。闭口椒有毒,能杀人。
〔利〕辛热,入脾、肺、右肾、命门,温脾胃而击三焦之冷滞,补元阳而荡六腑之沉寒。燥湿发汗,消食除胀;治肾气上逆,能导火归元;止呕吐泻利,消痰饮水肿,通血脉而消痿痹,行肢节而健机关,破症瘕,安蛔虫,虫闻椒即伏。
椒禀纯阳之性,乃除寒湿,散风邪,温脾胃,暖命门之要药。
椒目苦辛少毒,善消水胀肿满定喘,可塞耳聋。塞耳聋者,通关补肾之功也。
〔修治〕蜀产,肉厚皮皱,为川椒,比秦椒略小。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名椒红,得盐良。中其毒者,用凉水麻仁浆解之。
《本草思辨录》:蜀椒为足太阴及右肾气分之药。祛脾肾之寒湿而不治风寒风湿。若但寒无湿,亦有不宜。治寒湿无分脾肾,而补火则独在肾。何以言之?性温燥而下行,足以祛寒湿而不足以祛风。皮红膜白,间以黄肉,极里之子则黑,为由肺历脾入肾之象。故能使水中泛出之火,仍归水中。热则肺病宜不相涉矣,而何以亦兼隶之。肺有寒饮无寒湿,寒饮之病,从不以椒治。但寒之病,亦未尝以椒治。惟脾肾之寒湿上冲而为肺病挟火者,以椒引而下之,始为恰当。脾肾病在本脏,肺病则由脾肾连及,所治虽同而本末攸异。此愚所以不以手太阴药并提之也。
椒既由肺抵肾,势不中停,自当以温肾为首功。故他物温脾寒除脾湿,效惟在脾而已;椒则归宿在肾,不第供职于脾。虽然脾居中宫,不能飞渡。有肾病脾不病而可以椒治者乎,则试取仲圣方核之:乌头赤石脂丸,邪在上焦,而用乌附干姜石脂中下焦之药,非脾肾有寒湿不尔;更佐以蜀椒,非引火下归不尔。白术散,尤氏谓治寒湿之剂,术芎与椒牡并施,意自在于温下。他如大建中汤、乌梅丸,一为呕痛腹满,一为蛔厥呕烦。皆病在脾肾而阴中有阳,而其用蜀椒也,又岂有二道哉。
《本草择要纲目》:
辛温有毒。椒乃纯阳之物。入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气分之药。
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热痹痛。下气。除六俯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宿食肠。下痢泄精。治水肿黄胆。杀虫鱼毒。久服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明目。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治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治咳嗽腹内冷痛。除齿痛。破症结开胸。治天行时气。产后宿血。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止呕逆。通神。去老益血。利五脏。下乳汁。灭瘢。生毛发。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但椒红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故能入肺散寒也。
《饮片新参》:
形色:外色紫红,子黑形小圆。
性味:香辣麻温。
功能:温肝肾,逐寒痹水饮,杀蛔,止呕吐寒喘。
分量:八分至一钱半。
用法:生用,椒红散寒止痛,椒目定喘逐水。
禁忌:阴虚内热者忌用。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蜀椒:生武都川谷及巴郡。八月采实,阴干。
出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原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巴椒,有毒不可服,而此为一名,恐不尔。又有秦椒,黑色,在上品中。凡用椒皆火微熬之,令汗出,谓为汗椒,令有力势。椒目冷利去水,则入药不得相杂尔。
秦椒:生太山川谷及秦岭上,或琅琊。八月、九月采实。
今从西来,形似椒而大,色黄黑,味亦颇有椒气,或呼为大椒。
《中药大辞典》
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8~10月果实成熟后,剪取果枝,晒干,除净枝叶杂质,分出种子(椒目),取用果皮。
野生于路旁、山坡的灌木丛中,或为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此外黑龙江、四川、湖北、青海、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一名南椒,凡使,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须酒拌令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密盖,除向下火,四畔无气后取出,便入瓷器中盛,勿令伤风,用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去目及闭口者,炒去汗用。
《中药大辞典》
除去果柄及种子(椒目)。置锅内炒至发响、油出,取出,放凉。
1.花椒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作用,花椒根液剂具有血栓形成活性,可用作血友病的止血剂。
2.花椒有降压和保护应激性心肌损伤的作用。
3.花椒油能抑制气管平滑肌收缩,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4.花椒有抗溃疡、保肝、抗炎和抗功能性腹泻及纠正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作用。
5.花椒有明显的抗菌、抗真菌作用,能消炎镇痛、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还有驱蛔、杀疥螨作用。
6.花椒有抗癌活性及致突变作用。
7.花椒能降低蟾蜍离体坐骨神经的兴奋性和可逆性地阻断神经的传导,能产生局部麻醉作用,对中枢神经具镇静安定作用。花椒素有抗惊厥、兴奋唾液腺、抑制乳头分泌、降血脂、抗动脉硬化作用。
(整理/史珂玉)
(校对/小K)
(媒体/全思捷)
▼点击查看药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xg/8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