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中药的五种味道
药物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正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称之为“偏性”,即“以偏纠偏”。
什么是以偏纠偏?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
一个中药的药性包括它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今天我们重点谈下中药的“五味”。
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于《内经》、《本经》,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药物还有淡味或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这五种。但是五味,是中药最基本的五种味道,所以仍然统称为五味。五味不仅是对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因此,五味的“味“也超出了味觉的范围。五味也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早在多年前,古人就对中药有如此基于实践而提炼出来的部分精辟认识,可见中医的强大理论和实战经验不乏历史的见证,在岁月长河的浮沉中,历久弥新,伴随科技的辅助发展,不断的成熟和完善,也更加符合当今时代人民的需求。
----------根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经验,
将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辛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例如薄荷辛凉发散,可以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可以疏肝行气。
甘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说,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例如蜂蜜甘甜,可以补益中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大枣甘温,可以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酸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如夏天经常饮用的酸梅汁里面的乌梅,古代就有“望梅止渴”之说,乌梅酸涩,可以生津止渴,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
苦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例如歇后语中“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黄连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但其味道极苦,苦味构成了大部分中药汤液的主要味道,这也是不被很多人轻易接受的原因。除了黄连苦外,中药的苦还分很多种,像龙胆草、苦参、黄柏、大黄等等,曾有医生专门亲自尝验,称有的药苦的轻浮,有的苦的锐利,还搞了苦药排行,苦参勇夺第一。
当然了,没有疾病的人品尝这些苦药,肯定难受的想吐了,但是真正患病之人服用对证的苦药,他不会觉得苦,反而觉得喝下去很舒服,这就是药达病所了。不过,也不用担心,一些很苦的药,一般是不会轻易运用的,只有疾病确需使用时才会斟酌加入。如果,在治疗毛病的同时,可以兼顾口感,让患者乐于接受,那么中药定会越来越受欢迎的。
咸?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例如海藻、牡蛎带着海中的咸味,具有消散瘿瘤的作用。
淡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例如薏苡仁、通草、茯苓等,后世医家主张“淡附于甘”,故只言五味,不称六味。
涩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例如,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涩止血。
五味还可以与五行配合与五脏联系起来。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
参考文献:高学敏《中药学》
扫码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xg/8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