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出来之前,原来古人都是这么刷牙的
古人的洁齿习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年,我国就已有了保护牙齿、清洁口腔的记载。
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就说“鸡初鸣,咸盥漱。”我国最早使用的漱口剂有酒、醋、盐水、茶及温水等。酒、醋、盐水等有解毒杀菌的作用。茶中含有氟和维生素,可以防蛀,保持口腔清洁。
秦汉时期《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所以古代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牙齿疾病,除强调饭后漱口等外,此时也有了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其中有一个一端为耳挖勺,一端为小杨枝的龙形金制器物。小杨枝是龙的尾部,圆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今之牙签的雏形。
隋唐时期,人们揩齿以保口齿清洁,当时已渐趋于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杨枝揩齿法”和“手指揩齿法”两种,《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手指揩齿法见于晚唐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图”。
等到了五代时期,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复方配制的洁牙剂,以后又逐渐发展到采用香药去秽,就是在牙齿清洁剂中加入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佩兰等,不仅能保持口腔清洁,还有治疗口腔疾病的作用。
《太平圣惠方》是宋朝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方书,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方著作。在《太平圣惠方》就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这就是现今药物牙膏的雏型,而且在宋代就已有植毛牙刷。据宋周守中《养生类纂》记载:“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而在欧洲,约年后才有植毛牙刷记录。
但遗憾的是两宋后,根据资料来看中国的口腔清洁方法没有再发展,想是一直沿用旧法。不过口腔各种病理的医疗倒有着一定的发展。
在刷牙工具没有发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
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除有维生素外,还含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具有抗菌、杀菌作用。氟化合物确有防止龋齿的作用。说明古代主张用浓茶漱口预防龋齿,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关于酒剂漱口,《医说》: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这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后,我国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揩齿法。
此外,有关学者认为,我国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国家。因为在辽墓穴中发现过骨质的牙刷柄,它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牙刷实物,距今已有多年时间。不过,敦煌石窟中的壁画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张用左右手同时擦牙。可见,那时的牙刷使用还不是普遍。
如唐《劳度叉斗经变》中,描绘“外道”最终皈依佛法时,常常进行洗浴、剃度、揩齿的情景。揩齿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画上这样: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药物,抹在牙齿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经用杨枝刷牙,所以杨枝又叫“木齿”。后来此法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刷牙方式。古医书《外台秘要》说,用杨枝将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在往昔,齿木据说是僧人必备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毕,僧人都要将齿木嚼成细条状,用来剔除齿间残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签的功能。洁牙之后,方可去诵经礼拜。佛经《华严经》上甚至把嚼杨枝归纳有十大好处。它们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众毒4、去齿垢5、发口香6、能明目7、润泽喉咙8、唇无皱裂9、增益声气10、食不爽味。
除了漱口以外,古代还有咬杨枝清洁口腔的习惯。根据佛教经典记载,僧侣们“每日旦朝,须啮齿木,揩齿刮舌”。即依靠咬嚼一种叫做“齿木”的枝条,摩擦牙齿表面,同时还用它刮舌,确保祛除细菌,保持卫生。佛经《华严经》上还归纳了嚼杨枝的十大好处,如消宿食、除痰疾、解众毒、去齿垢、发口香等。
当然,虽说杨枝是洁牙的常用“齿木”,但齿木又并非只限于杨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寻合适的洁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所以它们也可以成为齿木。
没有牙膏的时代,大家不仅能找到洁齿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来洁齿,看来比“刷”更为方便,实用。那么,咀嚼嫩树枝用以洁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认为确有良效。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xg/13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