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消毒怎么控制瘟疫的传播
古代传染病也经常发生,时称为“瘟疫”,致病因素称为疠气或戾气,通过空气传染或直接接触传染,既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疫。
古代瘟疫的爆发,或是因自然灾害,如水、旱、蝗、震、饥、暑等等灾害,或是因为战争动乱。
此二类发生后多会导致大量人员的死亡,尸体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置,聚集腐败、滋生大量病害病菌,传播致病,广为传染。
这或许就是有句话讲的那样,“大灾后必有大疫”。
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季节的失调导致的。《礼记·月令》里记载,“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叙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十年之间,家族人员死亡了三分之二,伤寒致死的占十分之七。可见古代传染病的猖獗。
那么,在平时古人是怎样预防瘟疫的呢?
首先,注意“病从口入”之理,注重饮食的卫生,水要烧开了喝,尤其是得病死的禽畜也是不能吃的,以防巨量病菌的摄入。
其次,注意房间内的通风,常更换室内空气,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
再就是,顺应时令季节的变换,热时纳凉,冷时添衣,以防外感。
如果发生瘟疫后,古人是怎么样来防控消毒的呢?
首先在发生瘟疫后,隔离患病之人,把病人集中在一块治疗,使仍还健康的人尽量接触不到传染源。
其次,一般把病人使用衣物用蒸煮的方法,进行高温灭菌。
比如《仙方合集?辟瘟诸方》里记载“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再就是用中药烧烟,进行空气消毒,既能辟秽,又能化湿以消除疫毒。
这样可以干扰病菌,祛毒祛疫,调和环境。用药也多为芳香化湿、通经开窍、清热解毒之类。
明代李时珍曾说:“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本草纲目》一书中有明确记载。
清代的《验方新编》有空气消毒方,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不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
古人重视用苍术烧烟避秽。苍术味道芳香,内可化湿浊之郁,外能散风湿之邪,烧烟亦有空气消毒之功。
还有一种是,把中药制成香囊,悬挂于门户、帐前或佩戴于手臂、头顶,用来祛除周边疠气,控制疫毒的传染。
比如,可用药物悬挂或佩戴的方法,或悬挂于门户、帐前或佩戴于手臂、头顶,可以有效预防疫毒感染。
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佩戴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
大多用苍术、贯众、藿香、佩兰、石菖蒲、冰片、丁香、薄荷、艾叶、苏梗等中药组成方子,碾碎或打成粗粉,装入香囊后使用(孕妇和芳香易过敏者不宜使用)。
由此可知,古人非常重视瘟疫的防控和消毒,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几千年来的对抗瘟疫的实践可以证明。
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以上这些预防疫毒的方法仍可借鉴。
感谢阅读、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xg/13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