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每天认识一味中药清热利水解毒之赤
赤小豆猪肝赤、杜赤豆、米赤豆、茅柴赤、米赤。为豆科植物一年生半攀援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种子。
主产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秋季荚果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并打下种子,去杂质,晒干。赤小豆药材性状:赤小豆种子圆柱形而略扁,两端稍平截或圆钝,长5-7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或暗红棕色。平滑,稍具光泽或无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种子长度的2/3,中央凹陷成纵沟;另侧有一条不明显的种脊。质坚硬,不易破碎;剖开后种皮薄而脆,子叶2枚,乳白色,肥厚,胚根细长,弯向一端。气徽,味微甘,嚼之有豆腥气。
性味甘、酸,平。归心、小肠经。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9~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置干燥处,防蛀。
含有糖类、三萜皂苷。还含3-呋喃甲醇-p-D-吡喃葡萄糖苷、赤豆皂苷Ⅰ-Ⅵ、原矢车菊素Bi、原矢车菊素B3、D-儿茶精、D-表儿茶精、烟酸、核黄素等成分。。
阴虚而无湿热人群忌用赤小豆;小便清长人群忌食赤小豆;赤小豆久食耗损人体元气津液。
相传北宋仁宗年间的一个春天,皇帝赵祯一日起床时觉得耳下两腮部发酸、隐隐作痛,用手一摸,感到有些肿胀,遂唤来御医。御医跪着给赵祯切脉后,又细细地察看了两腮,然后奏道:“陛下此症,名谓痄腮(腮腺炎),乃风湿病毒之邪,由口鼻而入所致。当以普济消毒饮内服,如意金黄散外敷,可保龙体安康。”不料三天以后,赵祯病情恶化,恶寒发热,倦怠呕吐、两腮肿痛坚硬,张口困难……御医们慌了手脚,一个个走马灯似的为之诊治,然后研讨方剂,有的说:“陛下乃邪与气血相结,当服软坚消肿之剂”;有的说:“万岁系湿毒内袭,需用清热解毒之法”。不久,一张皇榜飞出宫门:“凡能治愈皇上之疾者,必有重赏,”那京城之内,名医不下百余,然“伴君如伴虎”,又有谁敢去冒这个风险?一晃二日,京城有个姓傅的走访郎中,看到那张皇榜,他想:在京城近日生意清淡,无人问津,衣食无着,这皇帝既是痄腮之病,有何难哉?于是返回住处,取出赤豆若干,研成细末,以水调成糊状,美其名日“万应鲜凝膏”。然后去揭下皇榜,给皇帝敷上,一连三天,居然治好了痄腮。自此以后,傅郎中名闻京城,病人络绎不绝,应接不暇。
1.《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2.《名医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胀满。
3.《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4.《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5.《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6.《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7.《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8.《本草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9.《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10.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11.《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僻,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12.《本草经疏》: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泄,利小便也。《十剂》云,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矣。陶弘景云,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凡水肿胀满,总属脾虚,当杂补脾胃药中用之,病己即去,勿过剂也。其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热从小便利去,若用之过多,则津液竭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13.《本草新编》:赤小豆,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14.《本经疏证》:痈肿脓血,是血分病,水肿是气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盖气血皆源于脾,以是知血与水同源而异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顺者矣。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痈肿脓血为火之有余,水肿则火之不足,赤小豆两者兼治,既损其盛,又补其衰。"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zl/14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