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这味中药还有这么多用处
作者:汤军
编辑:李邦源
徐志瑛运用白蔹经验
徐志瑛主任中医师是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专家,从医40年,学验具丰,是一位全科中医师。她用方较广,加减时一药多功。笔者在随师临证中,观徐师对白蔹的运用,不拘成法、灵活多变,兹将师之经验整理成文,以飨同道。
1理论根据
白蔹属清热解毒药类,苦辛微寒,归心、胃、肝经。本品苦寒能清热解毒,味辛则能散结消痛,外用复可敛疮生肌,故可用于疮痈肿毒、烧烫伤。既可内服,亦可外敷。
观古今医家对白蔹的论述,以外用为多,例如《鸡峰普济方》白蔹散,其中外用又以单品较多见。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白蔹有抗菌、减少创面渗出、抑制黑色素形成等作用,还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2
运用变通
徐师用白蔹通常剂量为12g,加入复方中煎汤内服。
用于鼻炎、咽炎、扁桃腺炎、唇舌炎症、口腔溃疡、牙痛等:起到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敛疮生肌的作用。多以桑白皮、黄芩、野荞麦根这3味清热解毒药为基础。
(1)鼻炎:选加鹅不食草、辛夷、白芷、苍耳子等。
(2)咽炎、扁桃腺炎:选加玄参、西青果、人中白、皂刺等。
(3)口腔溃疡、唇舌炎症:选加水牛角、知母、鹿含草、川黄连、淡竹叶等。
(4)牙痛:选加细辛、珠儿参等。
用于支扩咯血、鼻衄:起清热解毒、敛疮生肌、收敛止血的作用。亦与桑白皮、黄芩、野荞麦根配伍为基础。
(1)支扩咯血:选加丹皮、白及、仙鹤草等。
(2)鼻衄:选加丹皮、知母、牛膝、白芷等。
用于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肠炎:亦起清热解毒、敛疮生肌、收敛止血的作用。
(1)胃炎、胃溃疡:选用蒲公英、川黄连、吴茱萸、乌贼骨、佛手、娑罗子、无花果、八月扎等,胃溃疡出血配白及。
(2)肠炎:与痛泻要方合用,湿阻者与温胆汤合用。
(3)胆囊炎:加金钱草、白花蛇舌草等。
用于不明原因腹泻:起敛津止泻的作用。与二陈汤、痛泻要方、马齿苋、车前子等配伍。
用于乳核、乳房癌术后:起软坚散结、收敛创口的作用。多与山慈姑、石见穿、漏芦等配伍。
用于小儿遗尿:起敛津缩尿的作用。多与桑椹子、菟丝子、芡实等补肾药合用。
用于糖尿病:本病阴虚尿多,用白蔹起敛津敛尿的作用。
(1)敛津:多与黄芪、川黄连、六味地黄丸配伍。
(2)敛尿:配伍桑椹子、芡实、桑螵蛸等。
用于自汗、盗汗:起敛汗的作用。辨证基础上配合橹豆衣、糯稻根等。
用于美容和减肥:起收紧皮肤、减少皱纹、抑制黑色素形成的作用。
(1)用于经前期面部色斑加深,在调经的基础上选配白芷、玫瑰花、代代花、六梅花等。(2)用于颜面再发性皮炎,配合甘草、玫瑰花、紫草、浮萍等煎水外敷。
(3)减肥:配合苦丁茶、决明子、芦荟等。
用于冬令膏方中:冬主收藏,在冬令调补膏方中加白蔹g,起敛津(精)液的作用,有助于把膏滋药留在体内,更好地发挥膏方的作用。
3
变通特点
改变给药途径重点:给药途径由外用为主转为内治。徐师以上运用绝大多数为内服。延伸治疮疡的概念:将传统的治外部疮疡肿毒延伸为治疗机体内部的炎症、溃疡,起到扶正祛邪(清热敛阴)、生肌收敛的作用。例治鼻炎、咽炎、口腔溃疡、支扩、胃炎、胃溃疡、肠炎等。
将白蔹“收敛”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从狭义到广义,从有形到无形,从敛疮生肌、收敛创口到收紧皮肤、敛阴、敛津、敛汗、缩尿、止血、止泻、敛膏滋药。
敛而不留邪:白蔹清热敛阴,不同于碧桃干、五味子、五倍子辈,这一类收敛药有较强的适应征,用的不当会恋邪于体内。而白蔹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便干火重,苔厚湿重都可以应用。
纵观徐师运用白蔹,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均围绕辨证论治这一中心,异病同治,灵活运用,充分发挥一药多用的作用。这些作用有的已经临床实验证实,有的还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徐师能把白蔹这样一味普通的中药运用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陕西中医年第27期》,作者/汤军,编辑/李邦源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大头18
”点击下方图文或者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了解哦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xg/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