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执业药师考试#

中药学综合知识和技能主要考察考生是否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是否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药质量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是否具有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下面带来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

第一章执业药师与中药药学服务

考点一常用古文献典籍

(一)主要医学典籍

1.《黄帝内经》的现实意义: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

《素问》: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灵枢经》:侧重于经络理论和针刺方法。有《针经》之称。

2.《伤寒论》的现实意义: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将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称为“众方之祖”。

3.《金匮要略方论》的现实意义: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

4.《巢氏诸病源候论》的现实意义:是我国第一本证候学专著。继承和发展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

5.《温疫论》的现实意义:为中医史上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

(二)主要本草典籍

1.《神农本草经》的现实意义:三品分类法。是最早的本草学专著,为我国医药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2.《本草经集注》的现实意义:系统整理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药物分类按自然属性进行区分。

3.《新修本草》的现实意义:又称《唐本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增加了图谱,开创了图文对照编纂药学专著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也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4.《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现实意义: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

《本草纲目》的现实意义:中药学巨著,收载药物种。

(三)主要方书典籍

1.《肘后备急方》的现实意义:急症手册性质。全书总结了东晋以前的中医急症治疗成就。

2.《备急千金要方》的现实意义:“大医习业”、“大医精诚”。

3.《千金翼方》的现实意义:《千金要方》的续编。

4.《外台秘要》的现实意义:综合性医学巨著,重视某些药物的特异疗效,对结核病、中风、奔豚、天花、霍乱、脚气等病证的记述甚为细致。

5.《太平圣惠方》的现实意义:理法方药兼收并蓄。

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现实意义:我国第一部成药典。

7.《普济方》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

(四)主要炮制典籍

1.《雷公炮炙论》的现实意义: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前人炮制技术和经验,初步奠定了炮制学基础。

2.《炮炙大法》的现实意义:作者缪希雍。载有雷公炮炙十七法。为第二部炮制专著。

3.《修事指南》的现实意义:清代张仲岩所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

考点二患者合理用药教育

1.服药时间

(1)空腹服:活血化瘀药、峻下逐水药、驱虫药、攻积导滞药。

(2)饭前服:补益药、制酸药、病在胸腹以下。

(3)饭后服:健胃消食药、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及苦寒伤胃之药、病在胸膈以上。

(4)清晨服:利水蠲饮祛湿剂(鸡鸣散)、涌吐药(常山饮、七宝饮)。

(5)清晨至午前服:发汗解表药、温补肾阳药、温阳健脾药。

(6)午后至夜晚服:滋阴潜阳、清热解毒、重镇固摄的中药、寒下之剂。

(7)睡前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泻药治疗夜汗出、夜半腹痛者。

(8)疾病发作时服:截疟药(发作前1~2小时)、平喘药(发作前两小时)。

(9)其他

—急性病应立即服药

—慢性病宜定时服药

—调经药应于经前或经期服用

—呕吐、惊厥、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药。

2.服用次数

(1)分服:分为三至四次服用—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患者

日三夜一服—麦门冬汤、奔豚汤

(2)顿服:用于正气未虚的急重症治疗,年老体虚患者慎用此法。大黄牡丹皮汤、桑杏汤、瓜蒂散

(3)频服:用于病变在上焦者咽喉病的半夏汤和苦酒汤;止吐药宜小量多次频服;重病、急病可间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

(4)连服:用于急病和危重症的治疗。

3.服药温度

(1)温服:和胃益脾(当归四逆汤),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乳香、没药、瓜蒌仁)。

(2)热服:解表药、寒证药(桂枝汤、麻黄汤)。

(3)冷服:解毒药、止吐药、热证药、清热祛暑药(玉女煎、蚕矢汤、鸡鸣散)。4.服药方式:缓控释制剂不可碾碎(雷公藤缓释片)。

第二章中医理论基础

考点一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1.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阳盛则热—实热证—治热以寒—“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实寒证—治寒以热—“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阴虚阳亢—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

阳虚阴盛—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考点二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阐释疾病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木旺乘土”“土虚木乘”

“相侮”:“木火刑金”“土虚水侮”

(二)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

治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等。

2.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

考点三藏象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主神明。

肝:主疏泄(畅达全身气机、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

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主统血。

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

肾: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血与肺主气、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

(二)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方面。

(三)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四)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肾阴阳水火既济与心血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

(五)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六)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

(七)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津液代谢、呼吸运动、阴液互滋方面。

(八)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

(九)肝与肾的关系:称“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主要表现于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互资等方面。

(十)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先天后天相辅相成和津液代谢方面。

三、六腑的生理功能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通降为和。

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大肠主津”。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元气运行的通路和水液运行的通道。“孤府”

四、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一)脑:“脑为元神之府”。

(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xg/12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