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药青蒿少阳枢机骨伏热,搜风祛瘀
味苦;微辛;性寒
归肝;胆经(补充心经)
青蒿作为传统中药,反而是因屠呦呦老师团队获诺贝尔奖而广受大家认识。实际上,入“青蒿”名下的药材植株,名为“黄花蒿”,与植物学名“青蒿”植株的叶、花、气味上有所差别。古人对青蒿与黄花蒿区别是清楚的,在使用上亦有所区分,在“清热”用途上,二者无分别,“青蒿”植株在退虚热上亦有显著疗效,但在治“热疟”上,黄花蒿更胜。年中药规范著作中将黄花蒿列为“青蒿中药”的主要来源,也是目前大家能在中药店铺买到的“青蒿”中药饮片的来源。
图片来自网络
中药书上记载,青蒿有清热、解暑、除蒸和截疟的功效,主治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疟疾和黄疸等病症。我们的目的,是重新认识黄花蒿植株,而不是就其“恢弘业绩”——截疟——进行深入的科学讨论。因此,我们将仅对其生长环境及生理进行格物,继续围绕古人对其认知进行总结。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黄花蒿的生长环境和生理(产地与格物)黄花蒿是双子叶植物纲、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可达1~2m。喜温暖、阳光,忌水浸,不耐荫蔽(光照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较大)。性喜开阔向阳的湿润环境,野生在周围没有宿根型植物的荒郊野外(对土壤营养要求高,宿根植物对土地营养汲取快则不利于黄花蒿的生根)。遍及中国全境,以海拔高,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地区为主(整体生长环境偏寒凉),适应性强。中国东部、南部省区生长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缘等处;其他省区还生长在草原、森林草原、干河谷、半荒漠及砾质坡地等。
图片来自网络
黄花蒿种子的发芽温度为8℃~25℃,多为早春萌发(禀天地清凉之气,遇春震之时生发)。当长到60~80天时,茎生叶内始长出侧枝时,其根系已发达。其根垂直生于地下,为单生主根(艮禀水土之冲气),见上示意图。
图片来自网络
茎单生、直冲向上(茎为植株的震位,震性直上则疏通力强),多分枝(细通至经至络),高可长至2m,边缘有纵棱,幼时绿色,后变褐色或红褐色(入血分)。成熟植株其茎基部的直径可有1cm粗。
图片来自网络
茎、枝、叶两面及总苞片背面无毛或初时背面微有极稀疏短柔毛,后脱落无毛。有毛者多于干燥寒冷地区生长者,一为保温,二为减少整株水湿蒸发过多,而虽成熟植株少毛,仍有疏水之性。
图片来自网络
叶纸质,绿色,形象羽毛,两侧具齿、生长及羽壮深裂的方向均为侧前(具有“破开”之意)。叶片两面均具有细小脱落性的白色腺点及细小凹点(叶为巽位为“入”,羽毛状、腺点却具兑性为“出”,故意为掌管“出入障碍”之证)。
图片来自网络
花果期8-11月(夏末至秋)。黄色黄(离位生花,花色秉土性),如上图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微微下垂及倾斜(与其分枝细幼有关)。其枝细幼、末端生小花,在人身上亦有于络脉(经络之末)处传递火土性之象。
图片来自网络
瘦果小,椭圆状卵形,略扁。其色红(果为植株之“乾坤”,坤为果肉、乾为果种,意为天地,又是整株信息全息微缩的载体,红色果实提示整株能入血分)。
图片来自网络
入药“青蒿饮片”则是黄花蒿植株的地上部分。而黄花蒿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中青蒿素含量差异显著。采收期对黄花蒿产量及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明显(现代人定的,采收期的确定应以获取最大的青蒿素产量为目的)。不同产地其适宜采收期有差异,广西在8月下旬初蕾期采收最好,山东以9月份花蕾期采收最好。采集的时间以晴天中午12时至下午16时(午后及傍晚前)为宜,在这期间采收的植株青蒿素含量最高。我们一会看看古人是何时采摘的。
至此,加上其生长环境之寒凉、植株气味之芳香、味苦性寒,结合前文总结的根禀水土之冲气,茎生直分枝多者“疏经通络”,叶小裂齿多故有破开疏通之力,叶具腺点故能通出入之位,细枝末小黄花之入络辛散,果红入血,我们不难总结出“黄花蒿”的入药作用:主震巽之位,入血清凉,在左升之路上开发疏通、行走至络,有疏水之性,故能减轻左升之路上的邪热、郁热,起到清凉全身、辅助升降出入的作用(枢机)。
历代医家评述按注:经文均为本草类权威古籍,可有查证。
对青蒿的格物及运用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主骨蒸劳热,虚烦盗汗,明目杀虫……青蒿苦入心,故泻丙丁以理诸疾。
《本草备要》:得春木少阳之令最早(二月生苗),故入少阳、厥阴(肝胆)血分……凡苦寒之药,多伤胃气。惟青蒿芳香入脾,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以其不犯胃气也。
《冯氏锦囊秘录》:禀天地芬烈之气以生,味苦气寒,芬芳无毒。苦能泄热杀虫,寒能退热,除阴分伏热,故治蓐劳虚热,男妇劳瘦骨蒸。(“身中鬼气”的部分略)
《本草求真》:清肝肾三焦阴火伏留骨节……阴中有阳,降中有升……其苦有泄热杀蛊之能,阴有退热除蒸之用,辛有升发舒脾之功,而又于胃中气不犯,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
《本草新编》: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人身不离阴阳,火盛则阴不生,阳不长,阴阳既不生长,势必阴阳不交而身病矣。倘不平其火,而徒补其阳,则火盛而阳益旺;不平其火,徒补其阴,则水燥而阴愈衰。故无论补阴补阳,总以平火为先务……青蒿平火而又补水,此阴阳所以两宜之也……青蒿既得至阴之气,其非阳药可知……凡案间有青蒿,蝇不集也,夫蝇逐腐,畏青蒿而不集,其非腐可知……青蒿能别骨中之火行于皮肤,而沙参、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本经逢原》:盛于夏秋,微黄如地肤子,专司甲乙之令,为少阳、厥阴血分之药……其治骨蒸劳热,有杀虫之功,而不伤伐骨节中阳和之气者,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
《本草崇原》:青蒿春生苗叶,色青根白,气味苦寒,盖受金水之精,而得春生之气……故明目。
《本草便读》:入肝胆血分,搜风逐热,邪去则血不郁,故又能治血中瘀郁也。
《本草乘雅半偈》:两手相摩,中有暖出,淫为因火为果,理固然矣……蒿青而高,纤柔整密,望春便发,少阳胆药,发陈致新之宣剂也。其味苦,已出乎阳,其气寒,未离乎阴,阴中之阳,阳中之枢象也。盖少阳胆主骨,故对待骨节间留热,若皮肤分理间,疥瘙痂痒恶疮,亦属留热所致,皆陈也。宣发发陈,陈发则新至矣。
按:总结古人的格物——青蒿禀金水之性,得少阳春生之气早,禀天地芬烈之气以生;入心经泻丙丁以理诸疾;专司甲乙之令,入少阳、厥阴血分;清肝肾三焦阴火伏留骨节,除阴分伏热,而不伤伐骨节中阳和之气(少阳胆主骨),治骨者兼治皮肤分理之间留热;芳香生发入脾,但于胃中气不犯;搜风逐热,治血中瘀郁,为发陈致新之宣剂。
除“治骨”之说,余与本文格物相同。《本草乘雅半偈》中“少阳胆主骨”一说,非常精到,而“治骨之伏热=治皮肤腠理之间留热”,更是有釜底抽薪、泻“子水(五行)”来活泛“母金(五行)”之妙,这是用来治皮肤病的临床提示,非常重要。
青蒿的芳香浓烈,人们判之香臭不一,但《本草新编》作者观察“蝇不集也,夫蝇逐腐,畏青蒿而不集”,提示青蒿的芳香并非“腐臭”。腐臭植株多祛浊,而青蒿的去瘀生新则在于其“发陈祛瘀”才“生新”。
多部古籍中提到“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当下中药饮片多为茎叶,并无根子,此虑记住即可。
关于临床运用
《本草纲目》:痨病,用青蒿锉细,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时及临星时各用温酒送下。虚劳盗汗,烦热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参末麦冬末各一两,熬至能捏丸时,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后服,米汤送下,此方名“青蒿丸”。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赤白痢,用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用饼,晒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碗半煎服,此方名“蒿豉丹”。刀伤,用青蒿捣封伤口,血止即愈。牙齿肿痛,用青蒿一把,煎水嗽口。耳出脓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
《得配本草》:得豆豉,治赤白痢。配桂心,治寒热疟。配赤柽柳,祛时行邪热。佐鳖甲,治温疟(但热不寒为温疟)。佐人参,治虚汗。入滋补药,治骨蒸虚劳。
按:《本草纲目》中“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是科学家们放弃水提取、改为有机溶剂提取“青蒿素”的关键文献。
《本草纲目》依然是灵活用药的典范,里面治虚劳盗汗烦热口干的“青蒿丸”、及治疗赤白痢的“蒿豉丹”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sc/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