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闲谈1生姜与干姜

“干姜:叫爸爸!

生姜:!”

以姜为原材料炮制的中药有不少,如生姜、干姜、煨姜等等。其中,关于生姜、干姜大有说道,生姜晒干就是干姜吗?nonono。如果你有疑问,不要犹豫,跟紧我们的脚步,一同解密姜姜身上暖人的故事。

01

生姜与干姜

说起姜与中医的关系,那渊源可就长了。上溯至《本经》,里面就有关于生姜与干姜的记载:

干姜,气味辛温,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血痢,生者尤良;

生姜,气味辛,微温,无毒。主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汉代医圣张仲景著书《伤寒杂病论》,里面以姜入药就已平常。

后世医家总结生姜、干姜之功效,择取如下:生姜:

①《药性论》中记载生姜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合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

②《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姜生发之气则优于干姜,故能透表发汗。与大枣同用,善和营卫,盖借大枣之甘缓,不使透表为汗,惟旋转于营卫之间,而营卫遂因之调和也。其辛散之力,善开痰理气,止呕吐,逐除一切外感不正之气。若但用其皮,其温性稍减,又善通利小便。能解半夏毒及菌蕈诸物毒。食料中少少加之,可为健胃进食之品。疮家食之,致生恶肉,不可不知。”

干姜:

①张洁古认为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去脏腑沉寒痼冷;发诸经之寒气;治中焦,治感寒腹痛。

②徐洄溪认为“味厚之药主守,气厚之药主散;干姜气味俱厚,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则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

有学者研究经方中生姜与干姜的使用规律,发现经方加减时,生姜主要用于标实为主的“呕”“寒”“痛”证,作用特点是宣通气机;干姜主要用于本虚为主的“寒”“利”“咳”等,作用特点是温中补虚。

回顾完生姜与干姜的功效,再说回正题:生姜是什么?干姜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首先,干姜并非生姜晒干后之产物。其实从陶弘景开始,就已经开始区分二者,他说“蜀中有好姜,荆州姜亦好,但俱不能作干姜”;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时明确将生姜、干姜、干生姜三者并列,由此可见干姜与干生姜之区别。

但生姜与干姜来源于同一个植物,并且都以根茎入药,二者差别在于栽培过程的差异:生姜在栽培过程中要三天两头不断地培土,把它掩盖住,最后成长为细长的子姜,子姜脆嫩、纤维少,可作蔬菜;干姜在栽培过程中则不培土,直接把根茎暴露在土表,由于根茎直接与光接触,所以其内在成分不断累积,不同于生姜,干姜晒干后基本不怎么皱缩。张锡纯说“是以干姜为母姜,生姜为子姜,干姜老而生姜嫩也”。

这里我们不妨大胆一些:

干姜:叫爸爸!

生姜:!

现代研究发现,生姜和干姜的化学成分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同成分比例也会有差异,至少说明生姜和干姜作为两味不同的药使用,并不仅仅是无水分这么简单。具体成分差异与药物功效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02

姜与饮食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重要意义。孔子曾言“不撤姜食,不多食“,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姜已经作为人们食物之一。唐代以前,均以四川生姜为最佳;宋代,四川、浙江和安徽所产生姜品质俱佳,有词曰”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舍底“,可想姜深入百姓之生活。;明清时期,山东已大面积种植生姜,姜与百姓生活之连接更为紧密。我国广州有一名小吃,名曰”姜撞奶“,以姜汁趁热加入水牛奶中,待冷却后呈果冻状,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且有暖胃表热作用,有条件的朋友不妨家中一试。(我曾在家尝试做过,奈何总是凝结失败,今日得友人提醒说制作过程中姜汁须得多放,下次验证一下。)国外关于姜的饮食文化也很丰富,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姜饼。姜饼是圣诞节常食用的一种点心,通常用姜、面粉、蜂蜜、红糖、杏仁、蜜饯果皮及香辛料制成。德国的纽伦堡有"姜饼之都"的美誉,英国还流传有关于姜饼的故事,据说未婚女子吃下姜饼,很快能遇见理想的伴侣。(hhh,让我想起了中国类似的传说,午夜十二点对镜削苹果皮且不可断,默求伴侣出现,就会在镜中看到未来伴侣的样貌。)大抵对于美味的食物人民群众总是不吝于追加各种美好的期许,hhh。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sc/114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