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药疗法

纤维肌痛综合征为现代医学病名,中医主要按照其临床发病原因及症状而定义,如依据其表现全身多处疼痛这一特征,将本病归纳为中医学的“痹证”之“周痹”、“肌痹”或“行痹”、“痛”等范畴,以反映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疾病本质;另外,本病也伴有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血瘀、痹阻经络的情况,与情志失调息息相关,因此也有人将之归纳为“郁证”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阳化气,阴成形”、“气伤痛,形伤肿”,由于本病还未发现有特异性的器质性病理变化,因此暂时被归纳为功能性疾病,即中医理论中的“气病”、“气痹”范畴。另外,《灵枢·周痹》也提及“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之论断,本病的外因是风、寒、湿、热,内因是肝脾肾亏虚和阴阳失调,诱发因素是饮食不节和七情内伤。由此可见,本病的脏腑辨证主要责之肝脾,病位在皮肤、肌肉、筋脉处。其基本病机为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型

辨证要点为周身走窜胀痛,随情志变化增减,痛点多,拒按压,胸胁胀闷,或见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舌淡暗或有瘀斑,脉弦涩。常以疏肝理气,祛瘀止痛,舒筋通络为治。以柴胡疏肝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基本方

柴胡、枳壳、白芍药、赤芍药、当归、川芎、丹参、制乳香、制没药、鸡血藤、夜交藤、木瓜、制香附、酸枣仁、全蝎等。

湿痰痹阻型

继发或合并于其他风湿病。因反复感受寒湿或湿热之邪,阻滞经络气血,湿聚津凝成痰,痰湿交结,筋脉痹阻所致,也可因脏腑失调,痰湿内生,与外湿相合而成。辨证要点是腰背四肢筋肌酸痛,困重发僵,阴雨天加重,或见脘闷纳呆,抑郁失眠,舌苔白腻,脉弦滑。治以祛湿蠲痹,化痰理气,舒筋通络。宜选蠲痹汤合温胆汤化裁。

基本方

薏苡仁、羌活、防风、法半夏、制南星、白芥子、茯苓、陈皮、枳实、竹茹、姜黄、当归、川芎、木瓜、威灵仙、炙远志等。

肝脾失和型

由于肝郁气滞,横乘脾土,脾失健运或由于脾虚湿蕴,土壅木郁,致肝脾两脏功能失调,筋肌失养而挛急。辨证要点为周身筋肌僵痛,倦怠乏力,失眠多梦,或见抑郁心烦,纳差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常以疏肝健脾,舒筋活络为治。方选逍遥散加减。

基本方

柴胡、茯苓、白术、当归、白芍药、川芎、郁金、薄荷、酸枣仁、木瓜、羌活、秦艽、葛根、伸筋草等。

气血亏虚型

由于病久、失血、饮食失调,使气血亏虚,肝失所藏,筋脉失濡而致。辨证要点是周身筋肌隐痛挛急,肢麻倦乏,夜卧多惊,或见抑郁多梦,心悸目眩,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细弦。治以益气养血,舒筋活络。方选三痹汤加减。

基本方

黄芪、党参、茯苓、熟地黄、当归、川芎、川续断、杜仲、秦艽、防风、独活、木瓜、伸筋草、鸡血藤、龙眼肉、酸枣仁等。

肝肾不足型

多见于“年过四十”及处于更年期的妇女。经云“年四十,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乙癸同源,肾气亏虚,肝失其生养,而肝肾不足或因久痹不已,正虚邪恋,精血耗损,肝肾亏虚,遂使筋脉失养。临床上又有肝肾阴虚和肾阳不足、寒凝肝脉之分,肝肾阴虚型,主症见周身筋肌烦痛,入夜尤甚,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头晕目眩,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补肝肾,强壮筋骨。方选景岳大造丸加减。

基本方

紫河车、龟板、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五味子、百合、知母、白芍药、当归、石斛、枸杞子、杜仲、牛膝等。

肾阳不足、寒凝肝脉型

主症可见筋脉拘挛冷痛,头巅顶痛,惊恐忧郁,夜卧多惊,舌淡苔白,脉沉弦无力。治宜补肾益肝,温阳散寒,舒筋活络。方选补肝汤加减。

基本方

熟附片、肉桂、山萸肉、制川乌、桂枝、茯苓、吴茱萸、细辛、防风、独活、木瓜、当归、白芍药、川芎、柏子仁、生姜等。

注意:

以上诸方须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切勿自行处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高玉中.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医分型论治探讨[J].

上海中医药杂志,,44(09):32-33.

文案:李远

责任编辑:李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js/1107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