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怎样起作用的
说起中药,总有不明觉厉的感觉。到底一个方子是怎么起作用的。是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药液产生了化学作用?还是有什么门道?
如此,我就举一个伤寒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汤药桂枝汤作为例子,来讲讲中药是如何起作用的。
桂枝汤为什么能治病
桂枝汤适应症,也就是条辨如下: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条辨比较难懂,大略的意思呢,就是如果一个人初得感冒,微微发热,怕风吹,脉比较慢,出汗,鼻子流鼻涕出来,还有点恶心,就是用桂枝汤的时机了。(具体时机以医师为准,有经验的医师或者研究者可以直接看一眼病人就处方,没有基础的勿用。)
再看桂枝汤的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机理呢?
单味药来说,用桂枝是希望用它把动脉血加速,加速心脏的动能,这样就能把感冒病毒从身体往外推;用芍药入静脉血管,把静脉血加速回流入心;甘草炙过,一是强心,保护心脏,二是甘草可以分解肠胃中腐败的食物;用生姜散胃中的寒水;用大枣补充肠胃里面的津液。
整个方子设计的目的呢,喝完药之后,桂枝芍药加速人体气血(营卫)循环,人会微微发汗;发汗怕人津液不足,用大枣甘草把津液补足,同时用生姜把寒水利掉。
中药方剂的科学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
首先,中医方剂的科学性在于攻击的力量只有三分,保护的力量反倒有七分。真正用于直接对抗感冒症状的只有桂枝,其余几味药都在千方百计保护心脏和肠胃。
其次,炙甘草入心脾;生姜入胃;大枣也是入胃。因此,简单的五味药中,就有三味药是保护肠胃的。所以中医的科学性在于对肠胃的重视。
换个角度,如果说一个中医开的方子,你吃了之后胃口越来越好,说明这个中医是有水平的;如果说一个中医的方子(其实中西医都一样啦),吃了之后胃口越来越差,可能方向就有问题。
甚至可以说,只要病人有胃气,这个病人就不会死。简单粗暴说为了治病把肠胃搞坏的治疗手段显然不是中医所赞成的。
再者,经常有朋友问说,某某药是不是可以治什么病,诸如此类。但是从这个桂枝汤设计,就告诉我们,单方药的作用极有可能是有限的。每个药都有它擅长的位置和方向,只有组合在一起才是一支可以克敌制胜的军队。否则孤军深入,恐怕效果有限。
同时,药不一定要很名贵,但是一定要很凑效。生姜大枣甚至都是食品,真正要用到的时候,已然撒豆成兵,化腐朽为神奇。
最后,五味药各自去刺激有机体做我们想要的动作,从而达到治愈的作用。所以中国医学是一种关于人体内部物理的科学。我们使用药物的目的是刺激人体内部做我们想要的物理动作,从而达到痊愈的效果。
服用桂枝汤,如果辩证准确,没有使用过的人是无法想象效果有多好的。基本上第一碗喝下去,病已经去掉了。我也已经无数次得到这样的结果,每每都会感慨造物的神奇,祖先留下来方药的神妙。
如果在桂枝汤基础上做加减,适用证就更广泛了,可以治疗小儿腹痛、小儿厌食症、心率不齐、冻疮、手足冰冷证和肠胃不舒服……等等证,笔者亲身使用,验案颇多。
“看见”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
结合上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中药之科学,是在于对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把握非常恰到好处。而我举桂枝汤作为例子,也是希望由浅入深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但是如果是更复杂的疾患,是不是中药就束手无策了呢?显然中药还是会一以贯之发挥作用的。
以乳腺囊肿为例,笔者治愈过不少,其中一例在第一周的服药中,就把疼痛去掉,囊肿软化,经过20天药物,囊肿全然消解。中药的聪明在于,我们可以通过药物进入人体的乳房把硬块打软打散,通过任脉将硬块消导到入子宫,通过月经将硬块排出去,同时把气血补足,同时防止这个过程对其他器官造成损伤。
以减肥为例。中医一出手第一件事情是把胃口减小,同时把多余的脂肪通过三焦淋巴系统排出去。所以笔者尝治疗多例肥胖症,效果都很好。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用的每一味药物的去处,自然也就可以做到药未到,效果心中有数。
甚至美容也是一样的道理。中医开美容方子,可以将药物放到人的皮肤表皮,同时把表皮新陈代谢加速,达到美肤的作用。
而要知道这些,就必须要多读经典,特别是黄帝内经之类,对人体生理运行过程就会心中有数,病人进门,真正牛的中医一眼而知,已经结束诊疗了,至于摸脉按腹之类,已然是下工手段,不足挂齿了。
望气占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jg/9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