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药名,却是不同的中药,中医开药一定
中药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在研究、应用古方时,必须历史地分析,不可盲目地以现代药物名称对号入座。现举例一二。
一、同一药名而含几种药物。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古代人们对药物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言之药,有的实际包括不同性质的几种(或类似)药物。如“术”最早见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但书中并无苍、白之分。到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始将“术”分为“白术”、“赤术”,且言“白术叶大而有毛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赤术”即今天所说的苍术。苍术之名明确载书者,为宋代(年)的《证类本草》。书中除保留了《神农本草经》对“术”的论述之外,而又明确指出“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
由此看出,经过从汉代到宋代这一千年的时间,才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二者虽都具有燥湿健脾的作用,但白术甘温,偏于补中,又可止汗、安胎,而苍术苦温辛烈,则偏于发汗走表。
这样,对一些用术不分苍、白的古方,对其研究、应用时就不能一概而论。一些比较古老的书籍,由于几经后人整理,已有失原貌。如《伤寒杂病论、虽成书于东汉,但全书用术的三十余首方剂中,而均以“白术”定论,在一些条文中也出现了白术的名称。从上所述,白术之名的出现,要比《伤寒杂病论》至少晚年。
在东汉用术虽不分苍、白,但“术”是否包括苍术呢?从《神农本草经》看:一般认为该书成书年代为东汉或早于东汉,对“术”的论述来看,已包栝在内。如“止汗,主死肌,消食,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近乎白术;而“主风寒湿痹、除热”,则近乎苍术。从《伤寒杂病论》用术的三十余首方剂来看,“理中丸”、“黄土汤”、“五苓散”、“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所用之术,当以白术为是,而“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等所用之术,则以苍术为宜。至于该书中“桂”(肉桂、桂枝)、“芍药”(赤芍、白芍)亦是如此”。
二、同名之药前后并见,应看方出何时。
如“木香”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木香、土木香等的根。其性味辛苦温,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多用于中焦气滞之证,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称木香为“青木香”。到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书中亦将木香称“青木香”。公元~年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又出现了“土青木香”的药名,但它不是指木香,而是指马兜铃的根,其性味辛苦微寒,具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的作用。
现在—般公认的“木香”是指的菊科的木香,而“青木香”是指马兜铃科马兜铃的根,两药虽都具有行气止痛之功,但木香辛温,而青木香(马兜铃根)辛寒,且具解毒消肿之功,在今天我们研究、应用古方时,如遇到“青木香”时,是取“木香”,还是取“马兜铃”的根呢?这要看方子产生的年代了—般来讲,在明代《本草蒙荃》问世(公元年)以前的“青木香”,指的是菊科的木香,如广木香、土木香等;而在其之后者,则基本上是指马兜铃的根了。如“紫雪散它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次见于王焘的《外台秘要》,定型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从年代来看,它在明代以前,那么其中的青木香”,应当是菊科的“木香而不是现在称作青木香的马兜铃根。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zn/13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