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四气与五味

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的药性总义中提到“凡药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味也”,指的就是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属性,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除四气之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并无寒热的偏颇,称为“平”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寒性的药物属阴,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可以治疗热性疾病,比如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都属于寒性药物。

热性药物属阳,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是治疗寒性疾病的,比如干姜、附子、肉桂、川乌、草乌等。

温比热的程度要轻,作用相对缓和,治疗凉性疾病,比如麻黄、桂枝、杏仁、生姜、荆芥、防风、半夏等。

凉比寒的程度要轻,治疗温性疾病,比如银花、连翘、菊花、石膏、桑叶、薄荷、芦根等。

五味

中医五味是指中药入口时的五种味道。“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总体来说,中药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涩味及混合味道,但习以五味来代指中药的所有真实味道。

药材学上所说的味,就是口尝后所感觉的味道,如酸、苦、甘、辛、咸、涩等。大部分中药的味与中医概念的“味”相一致,但也有不少例外的,如紫草,口尝味微苦、涩,而中医认为紫草味甘、咸。

酸味属木入肝经,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比如五味子、酸枣仁、山萸肉、芍药等。

苦味属火入心经,有燥湿泄火的作用,如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栀子等。

甘味属土入脾经,有补益和中的作用,如人参、甘草、大枣、白术、茯苓、黄芪等。

辛味属金入肺经,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麻黄、细辛、桂枝、红花、川芎等。

咸味属水入肾经,有软坚泻下的作用,如芒硝、牡蛎、海藻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zn/13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