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密动太多这是风,肿是热,燥多会

大家好,我是二羊,继续中医经典的学习。黄帝内经一句细细品读,原来里边有这么多精妙可应用的知识。

如果你也在学中医,欢迎加入学习中医经典的队伍中来。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动,风起

风胜则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树枝摇曳,红旗飘展,哦,我们知道起风了。

佛家师傅问徒弟,你看那是什么在动?

徒弟回答到:那是旗在动

师傅摇头,

徒弟继续补充,那是风在动。

师傅继续摇头,那是你的心在动。

这则小故事流传很广,但是中医的许多理也类似。

风胜则动,不管你是哪儿动,看到动了而且太过了,我们就知道这是起风了。中医来看,在人体风有内风,有外风。

但身体风动起来人的身体也会多动,有的是四肢抽动,有的是动作太多。有四肢抽搐,抽筋。有眼皮眨动,有面部抽动等等。小儿多动症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些是看得见的动,也有许多看不看不见却可以感受得到的动,例如胃肠蠕动咕咕响,还有患者自觉的“动”,头晕目眩,天旋地转。

这真是天地不动,我自动。

肿,热起

热胜则肿。人体正常体温维持很定,当有热盛的时候,局部会肿胀。所谓红肿热痛。西医说这是炎症。

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热胀冷缩。

当身体局部也有热,最明细的表现就是红肿,肿大的同时往往伴随颜色的改变,呈现火热的颜色,也就是红色。

咽喉肿痛,皮肤长痘痘,长疮,关节发炎肿大,严重的头面红肿。

有一种病,中医叫大头瘟疫。得了这种病整个头部就会肿大,所谓头大如斗。

历史上的医家对付这种病,用一条方,叫普济消毒饮。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

这个大头天行,就是大头瘟,古代有时管传染性疾病叫“天行”,这个大头瘟的主要症状是头面肿大,据说会头大如斗,脖子很粗,这个病后世一直在猜测是什么病,因为不多见了,我们现在腮腺炎这一类的疾病跟这个类似。

这个方子是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元创制。

当时李东垣并未行医,而是在济源那个地方做税务官,结果当地县令的儿子也患病了:“张县丞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也就是说,医生们用药都无效,逐渐这患者病得非常重。此时,有人说李东垣懂得医学啊,让他来试试?

结果,李东垣创立了这个普济消毒饮,“遂处此方,服尽愈”。用了药,患者很快就好了。

后来大家把这个方子刻在路口,让四方百姓抄去,遇到瘟疫热毒,可以用此方治疗,当时大家称之为“仙方”。

这个方子原书的大概份量是这样的:

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马勃3克,牛蒡子3克,薄荷3克,僵蚕2克,升麻2克。

这个方子,李东垣自己大致是这么解释的:

用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

玄参苦寒,橘红苦辛,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

连翘、黍粘子(就是牛蒡子)、薄荷苦辛平,板兰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

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之阳气不得伸;

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为载也。

方子里面的黄连用得比较重,这是为了破上焦热结所用的,我们今天可以根据情况来调整比例。

这个方子大多都是寒冷药,热病嘛,肿大嘛,就需要用寒凉药来对抗。

现如今各种热毒壅结,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严重呼吸道感染、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热证,热邪肿痛为患的情况。

干,燥起

天干物燥,人人都懂,在人的身体也都基本如此。

当人体的津液不足,阴血亏虚的时候,人就会干掉,这个在北方尤为突出。一个是北方寒冷,另一个是室内暖气蒸发。北方人长期已经习惯,而南方人去了北方,尤其在冬天去。对干的体验可谓深入骨髓。

每一个细胞都是干的,连毛孔都是干的,嗓子会哑。严重的会咳嗽。

而大多数的人,年老了了之后,这身体也像进入冬天,不仅冷,还干。

皮肤干,嘴巴干,大便干,哪里都是干巴巴的,人也是干瘪的。

干太过了燥就起来了。

北方中医专家经常建议咳嗽用川贝炖雪梨。这真是太适合北方了,本来雪梨来自北方,入秋后天气开始变得干燥,这时候的时令水果就是秋梨。正好解渴。

所以北方专家的建议也大多适合北方人群,但是到了南方就不太适合了。因为南北差异相差太大。

如果说北方是干,那南方就是湿气。

湿,濡泻

在北方经常会出现干燥带来的身体不适,全身哪儿都干,而在南方呢。恰恰相反,哪儿都湿。尤其是回南天,空气,墙壁,毛孔到处都是湿湿黏黏的。别说内裤晒不干,连雪白的墙壁都会发霉长毛。

湿起来的时候到处都是黏糊糊的感觉。皮肤粘,头发粘,大便特别黏。

粘是什么样的感觉,就是大便粘在厕所怎么冲都难冲干净。稍微重一些的会大便烂,大便糖稀,见过鸭子拉大便吗?屎尿混在一起的感觉,跟池塘里的淤泥一般。严重的时候会腹泻啦肚子,哗啦啦的拉。很进去都没那么多水,但是拉出的全是水样的大便。

当湿气严重的时候。引起拉肚子。会用霍香正气丸,吃几次可以止住。当然,身体比较虚的可以吃参苓白术丸,一边健脾一边祛湿。当然,有一些人呢脏腑寒气比较重的,拉的太厉害,则可以吃理中丸,温补脾阳,燥湿止泻。

这就是湿气的感觉,在北方最多养生食疗就是滋阴润燥,而在南方,用的最多的就是祛湿。什么薏苡仁、茯苓、赤小豆、白扁豆这些个祛湿食材家家厨房经常能见着,所谓祛湿家常便饭。

寒,浮

许多专家看到这个条文都说浮,就是脉浮。看到这个浮,我也是很困惑。当其他邪气中的时候,邪气起来的时候身体的变化都是相应的症状。不是肿就是干,或者是泻等等

我特意查了一查,浮跟水有关,最长用于浮于水上。漂浮的意思。

寒五行对应水,寒重,不就是水重吗?寒胜不就是水胜吗?

水胜则浮,这就好理解了,身体浮肿,我们经常说的,面部浮肿,双脚浮肿者是“浮”的感觉吗?

寒胜更应该会冷,冷了之后坚冰浮于水面。

而在人体呢?许多皮肤的病症?会不会跟寒有关。例如硬皮病?许多的皮肤病,尤其是慢性病。慢性荨麻疹、常年面部的痘痘、还有浮于头面部的病症、慢性的溃疡、咽喉痛。尤其是腰部以下寒凉,头面部有火热症的这些,不都是“浮”吗?

寒胜则浮,这个浮何止脉浮呢?

当然,人体感受寒邪,例如感冒的时候脉搏自然是浮的,这应该也只是“浮”的其中之一吧。

风重人体会动、会感觉动,热多了会肿起来,燥邪太多了,人会干掉,寒气重的时候,请注意你的身体是否有“浮”的感觉,自然湿气多了会大便烂腹泻拉肚子,这个你非常容易懂。

黄帝内经一句话,值得细细体会一整天。

中医是一种爱好,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

如果对你有用,欢迎分享

中医二羊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主导针药并治的大中医观,一个推崇经典古中医的80后中医。

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

中医二羊

随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zl/9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