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传奇腊月雪水治大病
在古代,腊月的雪水有“廉价药”的美誉,应用很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类:
1、治疗流行热性传染病
《本草纲目》中记载:“腊雪甘冷无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 清代著名医家陆以湉所著的《冷庐医话》[卷五]药品一章中,记载了雪水的神奇功效。原著中提到了两个用雪水治疗流行传染病的医案:“冬雪水(腊雪更佳)救时疫不热症,获效最速。余在杭州,每遇冬雪,即取藏坛中,咸丰戊午四月,舆夫王姓发热身肿,呕吐不食,心口大热,似有一大块塞住胸间,病逾十余日,已危笃,其妻来求药,乃以雪水与之,饮一大碗,即安睡半时许,遍身大汗,身凉思食而痊。时其邻祝氏妇,聚孕数月,亦患热症甚剧,王氏妇以所余雪水令饮,亦即热退获痊。”这里面提到的“时疫”指一时流行的传染病。这个人发热身肿以至于病危,后来被陆以湉以一碗雪水救活。另外一个他的邻居,姓祝的女性,患热症也很厉害,后来也是喝了雪水退热痊愈。
2、治疗儿科疾病
清代儿科专家芝屿樵客所著的《儿科醒》一卷中提到了一个药方,叫做“辰砂抱龙丸”,原著中说:“此药利惊疏风,豁痰清热,并治伤寒伤风,咳嗽生痰、喘急昏沉发热、鼻流清涕,或风暑热症,睡中惊掣,痧疹疮,胎风、胎惊、胎热等症。邪气实者,雪水糊丸尤佳。”
这里为什么说“雪水糊丸尤佳”呢?这说明雪水有增强这种丸剂药效的作用。
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所著的《证治准绳·幼科》中,记载了一个治疗儿科“痘疮之病”的汤剂——三豆汤,即“赤小豆黑大豆绿豆”和小甘草配伍制成的汤剂,其中提到了“同甘草用雪水八升煮”,说明了雪水的药用价值。
3、治疗脱发疾病
清代医家冯楚瞻编著的《冯氏锦囊秘录》中,在“须发病”的这个专题中,记载了用雪水帮助治疗脱发的用法:“女人发易落而不润者,用榧子三个,胡桃二个,侧柏叶一两,捣浸雪水,梳发则润不而落。”
4、治疗眼科疾病
出现于明代,驰名中外的眼科著作《银海精微》中记载了用雪水配伍眼药的用途,比如其中记载的“拨翳膏”的制作方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用雪水或腊月水两大盏,石器内煮药至一盏,去渣。”
金代著名医家张从正所著的《儒门事亲》一书中,记载了用于治疗外障的眼药“复明膏”,原著记载这个眼药含有白丁香、黄连、防风、新柳枝四味药,要用新水一升半,但是“雪水更妙”。
5、治疗中风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其中记载了一个方剂,叫做龙脑天麻煎。
原著中记载这个方剂可以“治一切风及瘫缓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涩涎盛,精神昏愦。或筋脉痹,百节疼痛,手足颤掉。及肾脏风毒上攻,头面虚肿,耳鸣重听,鼻塞口干下注腰腿,脚膝缓弱,肿痛生疮。又治妇人血风攻注,身体疼痛,面浮肌瘦,旋目眩,昏困多睡。或皮肤瘙痒,瘾疹生疮。暗风夹脑风,偏正头痛,并皆治”。
这个方子含有甜瓜子、浮萍草、川乌、地榆等六味中药,原著中记载要“用雪水、白沙蜜各一十五斤零一十两同化开,用绢袋子滤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稠膏。”由此也可以看出雪水的配伍价值。
6、治疗伤寒
唐代名医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一个治伤寒的方子,叫雪煎。这个方子只有三味中药,但是用量都比较大:麻黄(十斤)、大黄(一斤十三两)、杏仁(一斗四升),虽然药物的品种不多,但是制作方法却比较复杂,也比较讲究,但是两次提到了用雪水,第一次是“以雪水五斛四斗渍麻黄于东向灶釜中三宿”,第二次是“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这里充分显示了雪水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于大气污染,部分工业污染较重的地区,降雪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增多,不仅不宜用于养生之道,一旦误食还有致病的风险,因此,雪水虽好,但是仍需要采之有道,不是源自大自然的洁净的腊月的雪水,是不适合用作药用的。
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zl/8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