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半月前在当当网上,搜索关键字“哲学”,再点击“最畅销”选项出现了本书,我认为的哲学是讲宇宙的规律,原理,辩证法,唯物主义这些东西,以为本书也是,其实不然,看了此书后发现,完全不是!全书围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做了大量的讲解,作者是心学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家,主张修外先修内,修理先修心,去私欲存天理,学说中最出名的话是“知行合一”:知行二者互为表里,不分开。如果有对于《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这类书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此书,对修心有帮助。

首先要弄清楚心学的三个概念

什么是心?什么是心体?什么是心之本体?

什么是心,不是指我们的身体脏腑,而是指我们的感觉、思维、意识、观念比如我们总是想看好看的,不是眼想看,而是心想看;我们总是想听好听的,不是耳朵想听,而是我们的心想听;想闻香的,不是鼻子想闻,而是心想闻;想吃好的,不是嘴想吃,是心想吃。

什么是心体,心体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达到的地方,所以王阳明说心无内外之分。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做什么样的事,我们的待人接物,我们的处事风格,所到之处,所观之感,所做之事,都是我们的心体。

什么是心之本体,是我们对万物感应后,做出的是非判断,比如看到有小孩掉到水里,我们便会动恻隐之心,这边是心之本体,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良知。

再来谈谈王阳明的三大核心观念: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此心不作利益判断而作价值判断时,你的表现自然会合乎天理合乎天道,比如冬虫夏草,当你做利益判断时:会觉得它是很珍贵很名贵觉得他一定有很多功效,当你做价值判断的时候,它不过是一味普通中药,只是人们炒作价高而已。

知行合一: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体的,只是有的人喜欢胡乱思索,脚不着地,纸上谈兵,所以要强调一个“行”字;也有的人冥行妄为,埋头拉车,不反省思考,所以要强调一个“知”字为什么说知行本来就是一体的呢,王阳明说,‘知’到真切笃实的时候,已经’行’了。就是当我们真正想弄清一件事的时候、或有极大兴趣想弄清的时候,你必然会为此付诸行动,你想都不用想怎么去做,你早就已经在做了,想怎么去做、去“行”,只是多此一举;(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老婆查老公是否出轨,还用想怎么去查吗,各种手段恐怕早已无所不用其极了。)所以“知”到深处就是“行”了,王阳明说,起心动念已经是行了,之所以没有行到深处,是你知的不深。

还有下一句行到明觉精察的时候,已经知了,就是我们做一件事情心无旁骛,做到如庖丁解牛,如火纯青的时候,还有什么不知的吗,这个时候你已经是该领域的行家了,别人都要向你请教一二,所以“行”到深处已然是“知”了。

讲到这里知与行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就像佛家讲的,此微尘,非微尘,只是名微尘,所以借用一下,此知行,非知行,只是名知行。所以只好叫知行合一吧最后是致良知我在想为什么王阳明心学的精髓落在“致良知”上了。

谈心即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随时随地的合乎天理,碰到该贪恋的还是贪恋,名利权色;该痴迷的还是痴迷,沉溺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无法自拔;与人打交道,还是那么傲慢,故作高人一等;私下里总是猜疑别人这别人那。做不到心像镜子一样如实反映当下的客观事实,客观规律。

谈知行合一,人总是会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去做,为欲望所驱使,做了,也就错了,还谈什么知行合一呢,最后上升到致良知,无时不刻的践行心像镜子一样如实反映当下的客观规律,如何做到呢。

心即理是要正我们的心,去做正确的事,知行合一是去践行,实地去用功践行,沉浸到所做的事里面,入乎其内,在做的过程中“致良知”驭乎其上,驾驭的感觉,不是事在做你,而是你在做事,事半功倍。

理解先生之学问,最关键在于理解先生所说之“格物”。先生所说之格物是,把你的良知用于你碰到的事情问题处境上,便是格物。理解此,那么什么知行合一,致良知,一以贯之,一通百通。

本来先生之学问足矣媲美孔子,但先生之弟子格局还是考虑到民生生计都没有《论语》,大气,致《传习录》矮了一分。

幸天下的大道不因先生少,也不因先生多,先生指给我们通往大道的方法,我们从生活中看,我们从那些市井里小民里那些最有生活气息的故事中望,我们从新闻联播里看大道,是不是如先生说:把我良知致于生活便是格物!在古如此,在今如此,来着如此。不学如此,学亦如此,懂如此,不懂也如此。

经验无非是良知的总结;规则无非是良知的定式。人活于天地之间,按我内心深处左右思索的来行事,古今圣贤,千言万语与我同行。此来看: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诚意在心,方能为学,潜心笃行,方可学成!

一本传习录,道尽文化魂,上下五千年,天理在人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zl/13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