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剂量临床使用经验半夏,葛根,龙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index.html
半夏三个阶段用量

半夏的用量对临床有重要影响,它关系到正确的配伍和治疗意图的实施。但古文献中虽有一些示例,而深入研究,着重论述者不多,以致很少为人所注意。

况古今衡器几番易制,南北气候、习惯有别,所以究竟如何掌握,实难断言。笔者根据古人的用药比例,结合个人的诊疗实践,将清半夏的用量分为三类,用于临床,效果尚称满意,兹简介如下。

对于脾不化湿,酿痰停饮,胃逆呕恶诸证,一般可用9~15克

如二陈汤、旋复代赭汤、小陷胸汤等方。小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等一般也可用15克,但其用量应与生姜互参,基本持平,不能明显高于生姜用量。因和胃化饮止呕是姜夏相互为用,并非生姜佐半夏。旋复代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姜夏比例也应如此掌握。

对于心下痞结较甚、呕吐较顽固、逆气冲咽或不寐证,则应投以大量30~60克,甚至达克(久煎)

吴塘就有“一两降逆,二两安眠”的论述。治疗上述重症,不用大量不易显效。笔者有很多病例都是先用常量不效或不理想,原方加大清夏用量而获显效的。所以只要认证准确,亦可径用大量,不会有副作用,而且能缩短疗程。

笔者曾以温胆加秫米汤治疗家母三昼夜目不瞑、不思食、无所苦证;以半夏泻心汤治疗左母心下痞满,气闷为之俯仰证;以生姜泻心汤治疗王某家属痞满、肠鸣、泄利证(查为菌痢),都是径投清半夏60克,其它药为一般量,一剂即获显效。

当然,如果把握不大可先少用,不效再加量,也是可行的。而且较为稳妥。

对于阴虚气逆、脾虚生湿、胃气呆滞诸证,应以半夏为佐、为使,宜投小量,6~9克。

如麦门冬汤、六君子汤等。尤其是肺胃阴虚者,其用量当宁小勿大。至于麦门冬汤原方,是以火逆上气为主症,故半夏用量较参、草、粳米为多,但麦冬剂量远远高于半夏(以容量计为七比一)。这种病因、主症、药量的匹配关系,确是值得注意的。然而,当今多用上方治疗热病后或杂病中的肺胃津伤证而上气不著者,所以半夏剂量亦当大幅度削减。

笔者所言用量,仅是个人的肤浅体会,而且受所处地域之限。在此仅供参考。临床还当因人、因地、因时具体掌握。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年第10期,作者牛元起

------------------------------------------------------------------------------

重用葛根

余用葛根治外感风热之头痛,项背强痛,肌肉酸痛和湿热泻痢或脾虚泄泻,热病口渴等证均以量大取效,每每下笔即g/剂,药房中人因量大曾质询于余。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辛味虽有发散之力,使本品具发表、解肌、升阳透疹之功。但甘味重而辛味轻,其升透力并不强,兼之性凉并不甚寒。而脾虚泄泻则葛根宜炒,世人有土炒,用米汁浸润后炒至老黄,与方中诸药同煎亦获其效,米汁有健脾胃作用,炒后葛根凉性减,升发清阳之力增。

余用葛根大量取效来自三证。

以生活中实例证之,世人每用塘葛菜或生鱼煲葛汤,一家四口每用1~1.5kg葛根煲汤,实即~g,4人平均分之,每人~g,诚然为鲜品,但余用葛根g仅及一半或1/3而已,故虑其升散太过或过凉诚属多余之虑。

其次证之古人,仲景《伤寒论》葛根芩连汤证“喘而汗出”用葛根0.25kg。《梅师方》治热毒下血用生葛根1kg。

三证之今人:有郭姓患者,女,33岁。年2月来诊,连日头项痛不能转侧,微恶寒,舌淡苔薄,脉浮紧,笔者头二诊4剂均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初诊15g,二诊30g),上午服药下午头项痛即止,转动自如。

年秋,有李姓患儿,男性,2岁。患秋季泄泻3天,日下十数行,前医以葛根芩连汤用葛根12g不效,笔者以同方葛根30g,按上法处理,下午服药,当晚泻即止。

由此看来,葛根重用而取奇效,无论从生活饮食或长期临床实践都说明葛根重用得当,可药到病除。(陈建新《南方医话》)

体悟:

读上文主要是说明葛根这味药,临床上运用应该是大量才能取效,且很安全。

纵观临床上大多数医师运用此药量不大的情况,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实际上是见效的少(可能是受李东垣影响小量有升阳作用),无效的多。

我早年行医时,充其量也就是用15~30g,且在复方中运用,基本上也看不出什么大的作用,对此也不得其解。

后看到陕西老中医杜雨茂先生的回忆文章,谈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困难时期人们将此作为饭吃,可见无毒,但是不良反应是吃多了拉稀,这一点临床上也可证实。受此启发我在运用葛根上实现了突破。

首先就是运用葛根汤治疗颈椎病,每剂药先从60g用起,直至g。经观察治疗此病葛根用90~g疗效较好,只要脾胃不虚寒,我一般都是用g,中气虚,便稀溏者少用,或用炒葛根。

曾治一尚姓老妇,颈椎增生引起的颈肩综合征,项酸困,肩臂痛,1个月佘,我用葛根汤加减:

葛根g,麻黄15g,桂技15g,白芍30g,海桐皮15g,片姜黄15g,鸡血藤60g,生姜10片,甘草30g,大枣6枚。7剂,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1周后即见大效,又续5剂痊愈。临床上我治疗此类证还习惯用葛根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运用,其中葛根都是大量,效果显著。

本文摘自《杏林求真》,人民军医出版社,作者王幸福

------------------------------------------------------------------------------

安魂龙齿,量小有效

失眠古称不寐,病因多端。前贤谓人卧则魂归于肝,魄藏于肺,魂魄归宅,则眠自安。

宋许叔微《本事方》倡用珍珠母丸、独活汤即是其义。方以珍珠母为君,龙齿佐之,称“珍珠母入肝经为第一,龙齿与肝同类”,云“龙齿安魂,虎睛定魄……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而藏魂……龙能变化,故魂游而不定……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后世治不寐多相沿用。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谓“龙齿涩平,镇心安魂。治大人惊痫癫疾,小儿五惊十二痫。”按虎睛已属罕有之物,龙齿亦生于古代化石,资源日少,久必枯竭,不若珍珠母之易得。故笔者用龙齿常小其量而功效不减。

忆昔从师之时,曾治肝虚不寐病例,以养肝之剂合安神之品如柏子、合欢、炒枣仁、夜交藤之类,似效不效,师加龙齿二钱(6克许)。初窃怪质重之物,量小如此,颇不惬意。然患者竟得安然入眠。始知用药对证,不在量大。如同用兵,兵不在众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此凡用龙齿及拟方投剂,均不专事以量取胜。顾近时初学医家,用之动辄两许、数两(以数十克计)。恒念物力维艰,故录之以供参考。

本文摘自《燕山医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xg/8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