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传奇艾叶的传说故事
传说唐朝名医孙思邈自幼好学,从5岁开始跟随父亲走街串巷给人看病,经常到山上采集药品。
一天孙思邈和几个小朋友到山上一起玩耍,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脚崴了,脚肿得很厉害动弹不得。
小朋友疼痛难忍,坐在地上哇哇直哭。
怎么办?孙思邈灵机一动就从地上拔了一把草放在嘴里嚼烂糊在小朋友疼痛处,过了一会儿,小朋友不哭了,而且肿痛也在逐渐消失。
其他小朋友问孙思邈是什么药,孙思邈思索片刻,他想,小朋友哭的时候总是哎哎的,就把这种草药叫“艾叶”吧。
从此“艾叶”这种药一直用到今天。
艾叶来源于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主要产于湖北蕲春,习称“蕲艾叶”。
药用时可分为生艾叶、艾绒、艾卷、艾叶炭,具有消肿止痛,通经活络作用。
艾绒就是将生艾叶置于碾槽中碾成绒状,艾卷是将艾绒用纸卷成筒状,这两种主要是外用,用于治疗虚寒月经不调,行经腹痛,腹中冷痛等。
艾叶炭主要用于温经止血,痛经,少腹冷痛,宫寒不孕,吐血,尿血,崩漏经多等。
艾叶的功效主治1、温经止血:艾叶入肝脾经,肝藏血、脾统血,则其辛行气血、温通散寒、苦可坚阴,能暖气血而温经脉,具有温经止血之功,故可用治虚寒性等多种出血病证。2、散寒止痛:艾叶苦燥辛散,生温熟热,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常用治腹中虚寒疼痛诸症。
3、调经安胎:“艾叶能通十二经”(《本草正》)。更主走下焦,则可行气血、温经脉、暖宫寒、止胎漏、定腹痛,具调经、止血而安胎之功,为产科止漏调经安胎要药,对妊娠下血、胎动不安、腹中疼痛者尤宜。如《药性论》曰:艾叶“安胎止腹痛”;《金匮要略》胶艾汤,亦君用艾叶,取其有调经安胎、治崩止漏之能,而为治胎动不安常剂。4、除湿止痒:艾叶苦燥杀虫、辛温除湿,局部煎洗外用,有除湿止痒之功。可用治皮肤湿疹搔痒、阴疮疥癣等症,如《名医别录》说:“可作煎,止下部蜃疮”;《药性本草》亦谓:“若酒作煎,治癣甚良。”《御药院方》即取艾、醋二味咸方贴敷,善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5、通经活络:艾叶通十二经,可“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本草再新》),故将本品制成艾条等,用为穴位烧灸,能使热气内注,可温运气血、透达经络,有通经活络之功。《本草正义》云:“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故《名医别录》论艾叶功效时,首冠“主灸百病”。
6、鉴别应用:艾叶,性温辛香,暖血温经,行气止痛。用于妇人气血寒滞之证效佳;艾绒,多用烧灸,温煦气血、疏经活络。药效似艾叶而更优;鲜艾叶,平温少燥,宁血和经。用于血热出血、便血衄血等症;炒艾叶,性偏温热,强于散寒。适宜宫寒不孕、腹冷痛经;艾叶炭。擅入血分,温经止血,宜于崩漏下血、月经过多等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xg/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