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amp苍术ldquo术rd
导语:苍术和白术这两味常见的中药,在性状鉴别上很容易区分,毫不夸张地说,即使蒙上眼睛,也能轻松地分辨出哪味是苍术,哪味是白术。但是,在古代对这两味药的认识并没有那么明确,它们均称为“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没有将它们区别使用。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最早提出了“术”的“赤、白之说”,从此之后,苍术、白术才逐渐出现分化,但依然未区分明确。直到明代才以形态、性状、功效等方面对两者做了明确的划分,与今基本一致。
可见,它们俩固然是存在相似之处,又同中有别,才逐渐被充分认识并加以区别的,不然也不会从“术”逐渐分化成两味中药。
那么,白术和苍术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各具哪些不同的个性呢?接下来,咱们就从以下不同角度来分析一下:
(一)从鉴定角度分析
从来源来看:二者在科属上也是存在亲缘关系的,均为菊科植物的根茎。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从产地来看:苍术道地产区为江苏茅山,所以有些医生的处方写“茅苍术、茅术、毛术”,白术的道地产区为浙江于潜,同样有些医生开处方有时不写白术,而写“于术”,来突显药材的道地性。
从饮片性状上看:这两味中药,在性状上很容易区分,现将鉴别要点描述如下:
①苍术:茅苍术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习称朱砂点。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这里您不要误认为是发霉变质了,这是上乘苍术的特点)。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北苍术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油室。香气较淡,味辛、苦。
②白术: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朱砂点不明显;烘干者断面角质样,切片形状一端膨大似云,另一端如头鸡腿状,故习称云头鸡腿身。色较深或有裂隙。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苍术
白术
传统鉴别不外乎形状、大小、质地、断面、气味、颜色几个方面,再或者加上一些理化试验或粉末鉴定,其中气味是反映药材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白术和苍术单从断面或气味或仅从气味上就可以区别开来了,苍术的气味要比白术的气味浓厚的多,即使是相对气薄的北苍术也要浓于白术。所以,我才在前文说即使蒙上眼睛也能加以区分。
这两味药材气味厚薄的差异,便注定了它们性格不同,一个刚烈,一个缓和。
(二)从功效应用角度分析
苍术和白术亲缘关系相近又均有补脾化湿的功效,但在《中药学》课本中他们俩的关系却没有显得那么亲近,一个同厚朴等被划分为化湿药,一个与黄芪等被划分为补气药。
1
苍术与白术同能燥湿健脾,又各有侧重:
性格刚烈偏善燥湿的苍术:苍术虽然被划分为化湿药,但化湿一词对它而言,又略显的单薄。其实苍术既能芳香化湿,又能苦温燥湿。它气味芳香浓烈,能燥湿和中;另外,它又有明显的苦味,符合五味理论中苦能燥的特点。燥湿的作用要强于化湿,所以苍术的第一个功效才被描述为“燥湿健脾”,这也与他的刚烈之性相对应。
那么苍术的健脾功效怎么理解呢?
苍术燥湿、健脾,这是两种独立的功能,又可相辅相成。苍术可以直接健脾,脾脏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湿,脾气健运了,自然更有利于苍术的燥湿作用。但苍术既然是健脾药,它对应的证候就是脾虚证,但我们几乎没有见过苍术治疗脾虚证的描述。这是因为在虚症时,白术比苍术补脾能力强的多,一般直接选用白术,这样就逐渐淡化了苍术补脾的应用。
性格缓和偏善补气的白术:如果苍术的主要功效是“燥湿健脾”,那白术就是“健脾燥湿”,虽是前后顺序的颠倒,但足可以看出两味药对在功效中的偏重。
白术善补脾气,历代本草学家也常常将白术成为“脾脏补气健脾的第一要药”。但我们知道在补益脾气药中,认为人参、黄芪力量可能更强一些,但古人为何没有强调它们俩的补脾气作用,而对白术有这么高的评价呢?这主要是从脾脏的生理特点和脏腑功能而言。脾主运化,脾气健运就会使水液正常的布散和排泄,否则,会出现水湿气内停。白术既能补脾,又偏温燥能燥湿,符合脾脏病理状态的需求,更适合脾虚兼有湿浊内停的证型。
但相对苍术而言,白术燥湿能力就没有那么刚烈,相对缓和很多,如果对于一些湿浊内胜的实证,脾虚症状又不是很明显,这时候苍术更适合。而在脾虚证中又出现痰湿、水肿、便溏等情况就选用白术,如参苓白术散。所以在一些本草里面,我们会看到前人说白术适合卑监之土,苍术呢,更适合敦阜之土,《黄帝内经》讲:当土凸起来的时候就叫“敦阜”(实证),阜就是高出的土堆,如山东曲阜;当土陷下去的时候叫“卑监”(虚症)。敦阜之土和卑监之土,都是病理状态,需要“平一下”,这也是代表方剂平胃散的来历。
敦阜卑监示意图
2
二者兼有功效的区别:
除上述功效外,白术还可以固表止汗,如玉屏风散;苍术刚好与之相反,它能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如九味羌活汤。另外白术能利尿,安胎,用于气虚水肿,和气虚导致的胎动不安。苍术能明目,祛风湿,用于雀目、风湿痹症,尤其是湿邪偏胜的痹症。
(三)从炮制角度分析
①苍术历史记载有米汁浸炒、醋煮、土炒、炒焦、童便浸、姜汁炒、桑葚汁炒等。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焦、麸炒等,《中国药典》版收载:苍术和麸炒苍术。
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
麸炒苍术:辛味减弱,燥性缓和,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
②白术历史记载有熬黄、土炒、米泔浸、米泔浸后麸炒、盐水炒、面炒、炒焦、姜汁炒等。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土炒、麸炒。《中国药典》版收载:白术和麸炒白术。
生白术:以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为主。
土炒白术:借土气助脾,补脾止泻力胜。
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消胀的作用。
(四)从芳香辟秽角度分析
苍术辛香燥烈的特性,相对白术就又多了另外一个作用——外用熏燃防疫。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说过苍术能“避一切恶气”。陶弘景亦曰苍术能“除恶气,弭灾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苍术“能除恶气,古今病疫及岁旦,入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故时疫之病多用”。张山雷在《本草正义》记载苍术“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霆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
参考文献:
[1]临床中药学讲稿.张廷模[M].人民卫生出本社.
[2]方剂学.邓中甲[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中药炮制学.龚千锋[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胡伟尚,吴巧凤.中药熏蒸防疫历史沿革与现代应用探讨[J/OL].中草药.
[5]赵佳琛,翁倩倩,张悦,张卫,彭华胜,杨洪军,詹志来.经典名方中术类药材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44(23):-.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xg/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