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干货执业中药师考试方剂学
沉香散的组成
功效
风热感冒的治则为辛凉解表、祛风清热。
其常用方剂为:(1)银翘散方中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又配伍淡竹叶加强清热之力。薄荷、豆豉、荆芥辛凉解表、轻散风热之邪。其中荆芥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辛凉解表药配伍运用,其解表退热的功效更著。桔梗、甘草、牛蒡子合用,能宣肺解表,清利咽喉,祛痰止咳。芦根能清热生津。全方共奏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功。本方为辛凉解表的常用方剂,虽然偏重于清热解毒,但总属清疏兼顾。适用于外感风热而发热重者。如津伤口渴欲饮者可加天花粉生津止渴;痰黄粘稠不易咯出者可加瓜蒌皮、知母、黄芩、鱼腥草清热化痰;痰多还可加象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若风热壅阻于上,咽痛项肿者,可加马勃、玄参解毒利咽;热盛衄血者,宜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侧柏叶、栀子炭清热凉血。
(2)桑菊饮方用桑叶、菊花甘凉轻清,既能疏散肌表风热之邪,又能清肺中之热,故为主药。薄荷辛凉解表,杏仁肃降肺气,桔梗辛开肺气,三药助桑菊解表宣肺,共为辅药。连翘辛寒质轻,能清热透表;芦根甘寒,清热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之功,若气粗似喘,加生石膏、知母;渴甚,加天花粉;咳嗽痰稠黄,加瓜蒌皮、象贝母;咽痛者,加马勃、牛蒡子。
(3)清解汤方用薄荷叶辛凉解表,发汗透窍;蝉蜕微凉微淡,发汗祛邪,以皮运皮;生石膏辛寒,透热解表;甘草和中,并防过寒伤胃。药虽四味,但解表清热之力甚佳。若咳嗽不爽者加牛蒡子;口渴甚者加玄参;咽红干痛者加山豆根。
(4)茅苇汤方中茅根、苇根清热生津并轻宣风热;葱白通阳解表;白芍、大枣酸甘化阴;竹叶清热除烦;杏仁、桔梗宣降肺气。诸药共奏散风清热兼顾阴液之功。若头痛甚者加菊花、牛蒡子;咳嗽重者加枇杷叶、象贝母;咽干甚加麦冬;咽痛加射干、马勃。
二陈汤的组成
用法
功效
药物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甘草炙一钱半(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用法
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服用保和丸的注意事项
1、过敏体质者慎用。
2、湿热中阻证及肝胃火郁证见有胸腹胀满、舌苔黄腻的胃痛者慎用。
3、本品有活血破气药,孕妇慎用。
4、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等严重患者慎用,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7、服用本品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时,医院诊治。
8、服药期间,忌饮烈酒、浓茶、咖啡,忌进食过烫、过冷、过于粗糙、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9、服药期间,要舒畅情致,忌忧思恼怒,防忧郁,以免加重病情。
承气汤的功用
主治
组成
大黄、厚朴、枳实各一钱,甘草五分,芒消一钱。
用法
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功用
攻下热结。
主治
痘疮发热腹痛,大渴烦躁,大便闭,狂妄者;痘疮焦黑,烦渴顿闷,喘促而厥逆,大便不通者;胃腑实热,口噤胸满,卧不着席,脚挛急,大便闭结不通。
方剂的应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实验研究方面,为提高方剂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方剂的理论及复方药理、药效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目的在于阐明复方的作用机制,剖析药物的配伍关系,提高对复方立法组方的理论认识,以发现古方的新用途,促进新方的创制。在剂型研制方面,重点解决传统剂型中存在的问题,如煎药费时费力,浪费药材,服用不便,质量不够稳定等,制出一批疗效稳定、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的中药片剂、滴丸剂、注射剂、海绵剂、栓剂、油剂、霜剂、气雾剂、泡袋剂、粉针剂等,丰富了方剂的剂型。剂型研制中广泛应用了新技术、新工艺,如超滤技术、快崩技术、挥发成分稳定技术、冷冻浓缩技术、干法造粒技术、沸腾造粒技术、无菌灌封技术等。在质量控制方面使用了薄层扫描、高压液相、原子光谱、核磁共振等仪器设备,使复方逐步达到定性和定量,制剂质量不断提高。
中药方剂之麻黄汤
麻子仁丸,出自《伤寒论》
子仁二升(20g),芍药半斤(9g),炙枳实半斤(9g),去皮大黄一斤(12g),炙厚朴一尺(9g),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10g)。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润肠通便。
肠胃燥热之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红少津,脉细数。
本方证为肠胃燥热,脾津不布所致。其证在《伤寒论》中称之为“脾约便秘”。系由肠胃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布,但输膀胱,则小便频数;肠失濡润,致大便秘结。治宜润肠药与泻下药同用。方中火麻仁润肠通便,为君药。杏仁入肺与大肠经,上肃肺气,下润大肠,以降肺润肠;白芍养阴敛津,柔肝理脾,共为臣药。大黄苦寒泄热,攻积通便;枳实下气破结;厚朴行气除满,共用以加强降泄通便之力,同为佐药。本方以蜂蜜为丸,取其甘缓润肠,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又缓小承气汤攻下之力,兼为使药。本方特点:泻下药与润肠药并用,攻润结合,体现润下之法;用丸小量渐加,意在缓下,故为缓下之剂。
1.用方要点:本方是润肠通便的常用方,以大便干结难下,时间较久,病势较缓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老人与产后便秘、痔疮便秘等属肠胃燥热者。
本方虽属润肠缓下之剂,但仍有一定的攻下破气作用,故对老人、体虚而内无邪热的便秘,以及孕妇及血虚津亏便秘,均应慎用。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杏芍决,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确。
联系
智联教育
总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xg/1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