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气味与用药基础

我们讲中药有药气和药味,气和味的区别是什么?气香、气厚和气薄,还有味酸、味甜、味苦、味辣之类。这个从气学的角度讲,或者说从大家的认识来讲,气味的“气”和味道的“味”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拿鼻子嗅的是气,尝的是味。比如说川芎,一闻有什么气,尝是什么味。当归你闻是什么气,尝是什么味。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明气和味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大家能够知道气和味的区别,那么在用药的时候我们哪些地方要用它的气,哪些地方要用它的味,气走哪,味走哪,这个我们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说这一块虽然好像无关痛痒,实际上关系到以后我们所有的用药。

大家是这样来答的,“阳化气,阴成形。气为阳,味为阴。散则为气,聚则为味。轻清为气,重浊为味”,“气为阳,味为阴”。

这个如果说是从气学来讲,大家可以这样来想,这一团气围绕着这个地方,它构成了一个或者干脆就是一团气,这团气有内在的、有外在的,有深层次的、有表浅的,有动的、有静的,所有这些元素构成了这些气。也就是说这些气虽然一起是一团,但是里面却有不同的状态和不同的层次,那个在外的,向外散失的,表浅的,移动的,活跃的,这个叫做气。那个相对来说静止的,藏在里面的,稳定的,内在的,深层次的,这个叫做味。这个很好理解,我们拿一个药,它不断向空气散发它的分子,通过鼻腔,就能嗅到、捕捉到,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气。那么同理,我们就可以按这个来推了,因为药下肚之后,它也是这样走串的。散开的,表浅的,向表走的,有通的作用,调的作用,达的作用,这个都是气的作用。那个专精的,沉潜的,往里走的,相对稳定的这些都是味达到的效果。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气和味的功效和它们的作用范围,所以古人说味为阴,气为阳;味者气聚,气者气散。

举个例子,给大家三味药:生地、当归、川芎,大家来说说这三味药的气和味有什么特点和区别。有一点和大家说,这个药食是同源的,食啊,我们吃的讲究调百味,药也讲究调百味,大家一定要对药的气和味有一个基本了解。那么如何才能了解到呢?那就需要大家到药店把药买回来,自己亲自来尝一尝。现在中医由于学校里分设中药系和中医系,医药分家,这个对中医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导致制药的不知道医的机理,学医的可能都没尝过药,这就局限了对药的进一步感性认识。所以在这里跟大家说,主要是希望大家对药有一个更感性的了解。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中医不是一个逻辑的思维,它跟西医或者说西方文明从逻辑下手是完全不一样的,主要是靠感悟和揣摩,而感悟揣摩首先必须建立在自身一个感觉的基础上,这事合不合适还得自己感觉才可以。我们开方用药也一样,如果对药没有一个基本了解,那么开这个方子,对这个方不会有清楚的了解。

其实真的一个好中医,他不仅是对药房的饮片有一定了解,对药物的生长环境、习性、炮制方法应该熟悉,起码对最主要常用的百来味药有个了解,或者对他当地(南方或北方)的地道的药材有一个考察的机会。所以说希望大家不要停留在纸面上,学《中药学》,学了一大厚本《中药学》,最终一味药可能自己也没尝过。路边有很多草药,你连碰过也没碰过,这些草药见面也不知道,这有些说不过去。还有很多人觉得这药书上写了还用尝什么,或者以为药理分析药理学已经分析得很到位了,还需要我们来尝么,这个观点不正确。

我给大家说一下,为什么不正确,很简单,我们吃每一样水果,只有真正吃到嘴里,我们才能体味到什么味,书上再写,你也体会不到,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么多水果吃到肚的反应只有你自己吃了才会知道;第三点,你吃到的同一样的水果,今天和明天吃的不一样,批次问题,它不会说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么你就会知道药材的多样性。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没有尝过药的话,建议大家到药店里去把常用药抓回来看一看、尝一尝,你不用抓几百种,你抓五十种一百种最常用的就行了,比如说《伤寒论》上写的常用药抓回来尝一尝,熟地什么味,生地什么味,当归什么味,川芎什么味,白术什么味,炒白术、生白术有什么区别,茯苓是大块的小块的,有什么区别。龙骨真的假的买过来,有药店卖假龙骨。茯神与茯苓有什么区别,抱木的是茯神,不抱木的是茯苓,到药店里看一看它怎么抱的木,是真抱木还是假抱木。泽泻、猪苓、丹皮、香附,所有这些药都有一定的特异性。你作为一个将军,下面用兵用将,要知道将的特点、兵的特点,尝一遍很多药几乎就忘不掉。

比如说丹皮特异的味道,香附特异的味道,细辛特异的味道,当归特异的香味,川芎特异浓烈的芳香味、雄壮的味儿,川胡这些味儿,你尝一遍就基本忘不掉了。这些常用药之所以为我们所常用,是因为它们本身有自身的特异性。桂枝和当归之间有什么区别,你闻桂枝有没有味呢,煎出来又是什么味呢,大家要有一个常识性理解。可以这样说,很多药七八味药煎出来,你一喝就应该至少能判断出药汤中的几味药来。这就跟黄瓜炒鸡蛋一样,炒出来一尝,就知道有黄瓜片、鸡蛋,盐放多了放少了,放没放醋,加没加糖,这你一尝就尝出来了。那么我希望大家也能够呢,起码经典的方子,你能按比例熬出来之后尝一尝。

有人说:生地味浓、川芎气浓、当归居中,这个说的对了,就是这个意思,尝一下你马上就能心领神会了。我们说生地只有味,没有气,闻你闻不出生地的气,所以生地静而不动,气厚气浓,生地整个的药浓、厚,所以居下,补骨髓而长肌肉。川芎一闻,很冲,鼻子闻啊,所以说川芎气动得很,你如果是气血虚弱的人,我们加川芎不敢多加的道理就在这,耗伤气血嘛。当归居中,味气各半,气是很芳香的特异的当归味,味道发甜,稍微有点辛,同理我们可以判定当归是气血各半,所以当归既可以活血又可以补血,道理就在此。生地是甜的,当归微辛,川芎不甜是苦的,那么所以说养正是当归、生地,川芎不能养正。那么这样我们就能首先对这三个药有个感性认识,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再结合古人或教材上对药味的描述,我们再通过临床进一步把握这些药的功效,你对它的了解就立竿见影了。所以生地当归可常吃,川芎不可常吃,生地当归的量可以加大,川芎量不可加大,川芎气躁啊。

那么可以很负责任地跟大家说,大部分草药饮片的药性可以通过鼻闻舌尝这样简单的办法你就能体会,这样的体会是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所以说我希望大家尽早从书本中跳出来到实践中去体会,到药店尝药这个首先不违法,行得通、简便。告诉大家一个办法,大家可以这样来做,在家啊,糊一百个小纸袋,16开纸,糊完了,你想抓哪个药,就在小袋子上写上药名,攒了五十个小纸袋,拿到药店去,跟药店里卖药的说给抓药,每个10g,这样很方便,他抓得方便,你取得方便,回来之后放在自己的书柜或者箱子里放好了,空余时间拿出来一袋袋尝尝。10g花不了多少钱,几十块钱的事,那你如果怕花钱,你可以对他说,凡是每10g超过两块钱的,你给我抓5g,或者更少,一般都是一块钱左右、几角钱,这样本身你没有药店,也没有一面墙的药箱,起码该有一个小的药匣子,这就是你的兵和将。每样10g,抓回来之后不断地尝,然后记住每一味药长的什么样,饮片长什么样,是什么味、什么气,以后每次开方时,你脑子第一个反应出来的不是药名功效,而是一见到你想开的药马上想到气和味,这样你一下子就想到了兵将的音容笑貌,这样是我们真正迈出正式开方用药的第一步。

再跟大家说一下,一定要由逻辑思维转向形象思维,有人说形象思维是低级的,逻辑思维是高级的,我跟大家说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形象思维是直接的,逻辑思维是间接的,因为逻辑思维经过我们大脑的计算,而形象思维直接反映在我们的脑子里,是我们的真实感受。我们中医治病靠的是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靠“深蓝”巨型计算机能不能算出方子来呢?我跟大家说永远不可能算出方子来,他有可能无限接近,但是他不可能直接体会,所以我劝凡是学中医的朋友多一些形象思维,少一些逻辑思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sc/80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