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祛湿功效的中成药中药茶,防止ld

中药祛湿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过食肥甘厚腻,而生活作息无规律,导致多数人体内湿气重,日常表现为体倦乏力,肢体沉重,无精打彩,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医院检查,各项指标也没有明显异常。但从中医理论讲,湿气会导致各种病症的出现,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现代病症中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多与体内湿气的日积月累有关。所以,注意祛除体内各种湿气(中医也叫湿邪),对我们健康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推荐一些中成药和中药茶饮,或许对祛除体内湿气有所帮助。

一、有祛湿功效的中成药

1.藿香正气丸(散、水、颗粒)

: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炒)、陈皮、半夏(制)、厚朴(姜制)、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生姜、大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2.木香顺气丸

: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3.香连丸

:萸黄连、木香。辅料为米醋。

:清热化湿,行气止痛。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3.平胃散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干姜、大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用于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4.清热祛湿颗粒

:党参、茵陈、岗梅根、黄芪、苍术、野菊花、陈皮。

:清热祛湿,益气生津。用于暑湿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食欲不振,身热口干。

5.参苓白术丸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6.附子理中丸

: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7.健脾丸

: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8.归脾丸

: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以上中成药,虽然都有祛除湿气的作用,但要分寒热,对证使用。

二、中药祛湿茶

以下用中药配制的茶饮,也有祛湿作用,简便易行,日常自己配制使用,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1.陈皮茯苓茶

材料:茯苓5g,陈皮2g。

做法:茯苓、陈皮洗净,放入保温杯中,冲入热水,等5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减肥,健脾燥湿,化痰祛脂。

成分作用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2.枸杞薏米茶

材料:薏米g,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

做法:洗干净后,控干水分。将薏米放入平底锅中,锅中不可放油,开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关火;将红枣、枸杞,冲入滚烫的开水,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养肝明目又,利水祛湿。

成分作用

枸杞:养肝,滋肾,润肺。

薏米:清热利湿,除风湿,利小便,益肺排脓,健脾胃,强筋骨。风湿身痛,湿热脚气,湿热筋急拘挛,湿痹,水肿,肺萎肺痈,咳吐脓血,喉痹痈肿,肠痈热淋。

3.茯苓薏米姜茶

材料:茯苓15~20g,薏米20g,生姜3片。

做法:将茯苓、薏米洗净,放一碗半水,浸泡30分钟。加入生姜,煮开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趁热喝。

功效:祛湿,健脾胃,暖胃。

成分作用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薏米:清热利湿,除风湿,利小便,益肺排脓,健脾胃,强筋骨。风湿身痛,湿热脚气,湿热筋急拘挛,湿痹,水肿,肺萎肺痈,咳吐脓血,喉痹痈肿,肠痈热淋。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常用于脾胃虚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痰饮呕吐,胃气不和的呕吐,风寒或寒痰咳嗽,感冒风寒,恶风发热,鼻塞头痛。

4.红薏米祛湿茶

材料:红薏米、芡实、栀子

做法:红薏米、芡实、栀子洗净。红薏米放入平底锅中,锅中不放油,开小火翻炒烘焙,炒出米香味

关火;芡实、栀子另炒后,三味共煮15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祛湿,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对经常胃胀、消化不良造成的积食有帮助。清热排脓、凉血淡斑,祛前胸后背痘痘等美容功效。祛除子宫寒湿,止带止痒,对湿气引起的妇科症状有辅助治疗效果。除痹解酒、保肝利胆、益肾固精,祛口气干呕。祛水肿、祛肠热,缓解便秘,对各种困乏头晕倦态有非常好的调理效果。增强人体免疫、抵抗力、预防流感、抗衰老、抗疲劳、抗癌防癌。

二、几种祛湿中药

1、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

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

2、荠菜

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

3、砂仁

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砂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

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sc/11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