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中诊中药2
第二周
解剖学
01运动系统
下肢骨
下肢骨的大纲学习要求
掌握(1)下肢骨的名称、数目、位置;
(2)髋骨的构成及主要形态结构(髋臼、坐骨结节、耻骨结节、髂嵴、髂前上棘、髂前下棘);
(3)股骨的主要形态结构(股骨头、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臀肌粗隆、股骨内侧髁、股骨外侧髁);
(4)胫骨的主要形态结构(胫骨内侧髁、胫骨外侧髁、胫骨粗隆、内踝);
(5)腓骨的主要形态结构(腓骨头、腓骨颈和外踝);
(6)足骨的分部和各部数目。了解:闭孔、耻骨联合面、耳状面、坐骨大切迹、坐骨小切迹、髂窝、粗线;跗骨的名称。
下肢骨(62块):
a下肢带骨:髋骨(坐骨,髂骨,耻骨)
b自由下肢骨:股骨、髌骨(最大籽骨)胫骨、腓骨、跗骨(短骨)、跖骨、趾骨。
除髌骨和跗骨外其它自由下肢骨都是长骨
(一)下肢带骨
(1)髋骨每侧各一块
形状:不规则(扁)骨
幼年时,三骨互借软骨相连。16岁左右时,软骨骨化,三骨逐渐融合成一骨。
三骨融合部外侧面深窝,称髋臼,髋臼与股骨头相关节。髋骨前下方的大孔,称闭孔(坐骨和耻骨围成)
(1)-1髂骨
分为肥厚的髂骨体和扁阔的髂骨翼
髂骨体构成髋臼的上2/5
髂骨翼的结构
①上缘肥厚,称为髂嵴(体表标志)②髂嵴前端为髂前上棘(标志),向后5-7cm为髂结节(标志)
③后端为髂后上棘(体表标志)
④在髂前上棘的下方,有髂前下棘
⑤髂骨内面的大浅窝,称为髂窝
⑥窝的后方的有耳状面(关节面)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第4腰椎的棘突可作计数椎骨棘突的标志。
(1)-2坐骨
位置:髋骨的后下部
分部:坐骨体和坐骨支。
主要形态:①坐骨结节:体支汇合处,肥厚,体表扪到。②坐骨棘:坐骨结节后上方的锐棘。
③坐骨小切迹:坐骨棘的下方,属于坐骨。④坐骨大切迹:坐骨棘的上方,属于髂骨。
(1)-3耻骨
位置:髋骨的前下部。
分部:耻骨体和耻骨上、下支。
主要形态结构:上、下支移行部内侧面粗糙,称耻骨联合面,其外上方有耻骨结节(标志)。
(二)、自由下肢骨
1、股骨
位于大腿部,最长,占身高1/4。分一体二端。
(1)上端的主要形态结构:股骨头:朝向内上,与髋臼相关节。股骨颈:股骨头外下狭细部。股骨颈骨折。
体与颈交接处外上方隆起,称大转子(骨性标志),内下方隆起称小转子。(2)股骨体(稍微向前凸)。主要形态结构:后面有纵行的的骨嵴,称为粗线。粗线向上外延续称臀肌粗隆,为臀大肌的止点。
(3)下端主要形态结构是:两个膨大,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分别与髌骨和胫骨相关节。
2、髌骨最大的籽骨
籽骨是由肌腱骨化而成。
3、胫骨:
位于小腿内侧部,可分为一体及两端。(1)上端主要形态结构: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胫骨上端与体移行处前面,有胫骨粗隆,为股四头肌通过髌韧带的止点,是骨性标志。
(2)胫骨体:三棱柱形,其前缘明显,直接位于皮。
(3)下端主要形态结构:内侧向下凸隆,为内踝,为骨性标志。
4、腓骨
位于小腿外侧部,可分为一体及两端。主要形态结构:①上端略膨大,称腓骨头,为骨性标志。②腓骨头下方变细,称腓骨颈。此处骨折时易损伤腓总神经。③下端膨大为外踝,骨性标志。
5、足骨
包括7块跗骨、5块跖骨、14块趾骨
距骨上面的关节面为距骨滑车,参与踝关节的组成。跟骨后端的隆凸,为跟骨结节。
中医诊断学
01望诊第二节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
1.头形
头形异常常见于婴幼儿,主要有巨颅、小颅、方颅。
2.囟门
因门是观察小儿发育与营养状况的主要部位之一。主要异常有囱门凸出、卤门凹陷、囱门迟闭。
3.动态
头摇不能自主,不论成人或小儿,多为肝风内动之兆,老年人头动多为气血亏虚所致。
4.头发
观察头发的色泽和疏密,可以了解肾气的盛衰和精血的盈亏。主要问题有发黄干枯、青少年白头、小儿发黄软;片状脱发、头顶脱发、青少年头发稀疏易脱。
(二)望面部
1.面肿
面部浮肿,多见于水肿病,多因肺脾肾功能失调所致。若头面皮肤烦红灼热,多为风热火毒上攻所致。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是大头瘟,多为火毒上攻所致。
2.腮肿
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疼痛或触之有痛感,为痒腮,多因外感温毒所致。若颧下颌上耳周发红肿起,多因阳明热毒上攻所致。
3.面脱
指面部肌肉消瘦,两颧高耸,眼窝、面颊凹陷,伴全身骨瘦如柴,为脏腑精血耗竭所致。
4.口眼喎斜
单见一侧口眼喎斜,表现为面肌驰缓、额纹消失、眼不闭合、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而无半身瘫痪者,多见于面瘫。若口眼喝斜,表现为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兼半身不遂者,见于中风病。
5.特殊面容
如惊恐貌;苦笑貌;狮面
二、望五官
(一)望目
1.目色
异常改变主要有目赤肿痛、白睛发黄、两眦淡白。
2.目形
常见异常有目胞浮肿、眼窝凹陷、眼球突出、针眼、丹眼。
3.目态
常见异常有瞳孔缩小、散大;瞪目直视;目睛上视;闭目障碍;眼睑下垂。
(二)望耳
1.色泽
常见异常有耳轮淡白、红肿、青黑、干枯焦黑。
2.形态
常见异常有耳廓薄瘦、耳轮干枯萎缩。
3.耳道变化
常见异常有耳道局部红肿疼痛、耳道流脓。
(三)望鼻
1.色泽
常见异常有鼻头色白、色赤、色青、色微黑。
2.形态
常见异常有鼻头红肿生疖、鼻柱溃陷、鼻翼煽动。
3.鼻道变化
常见异常有鼻流清涕、鼻流腥臭浓涕。
(四)望口唇
1.色泽
正常人唇色红润,胃气充足。
2.外形
常见异常有唇裂、干燥、口疮。
3.动态
常见异常有口张、口振、口喎、口噤。
(五)望齿与龈
1.齿
洁白润泽而坚固,是为肾气充足。
2.龈
齿龈淡红而润泽,是胃气充足。
(六)望咽喉
1.色泽
正常咽喉淡红润泽,呼吸畅通,不痛不肿。
2.形态
常见异常乳蛾、白喉。
三、望躯体
(一)望颈项
常见异常有瘿瘤、瘰疬、项强、项软、颈脉异常。
(二)望胸胁
1.胸廓外形
常见异常有桶状胸、扁平胸、鸡胸、漏斗胸、胸廓不对称、肋如串珠。
2.呼吸
(三)望腹部
常见异常有腹部膨隆、腹部凹陷。
(四)望腰背部
常见异常有脊柱后凸、脊柱侧凸、脊疳、角弓反张、腰部拘急。
四、望四肢
常见异常有四肢肿胀、四肢萎缩、膝部肿大、下肢畸形、小腿青筋暴露、手指变形、手足颤动、肢体痿废、四肢拘急。
五、望二阴
常见异常有阴囊肿大、囊缩、阴部湿疹、阴挺、肛痈、痔疮、脱肛。
六、望皮肤
常见异常有皮肤发赤、皮肤白斑、皮肤发黑、皮肤干枯、肌肤甲错。皮肤形态常见异常变化有肿胀、斑疹、水疱、疮疡。
02望诊第三节望排出物
一、望痰涎
(一)望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所以,望痰有助于诊察肺、脾二脏的功能状态及病邪的性质。
(二)望涎
涎为脾液,具有濡润口腔、协助进食和促进消化的作用。望涎主要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二、望呕吐物
呕吐由胃气上逆所致,吐出物或清水,或痰涎,或不消化食物等,通过观察呕吐物形、色、质、量的变化,有助于辨别病因和病性。
三、望大便
大便的形成和排泄与脾、胃、大肠密切相关,同时受肝、肾、肺功能的影响。通过观察大便的形、色、质、量、次数等变化,可以诊察相关脏腑的功能状况,和判断病性的寒热虚实。
四、望小便
小便的形成和排泄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受肺、脾、肾和膀胱功能的直接影响。通过观察小便色、质、量、次数的变化,可以了解体内津液的盈亏和相关脏腑的功能状态。
03望诊第四节望小儿食指络脉
一、浮沉分表里
络脉的浮沉变化,可反映病位的深浅。一般络脉浮露者,为病位较浅,多见于外感表证。络脉沉隐者,为病邪入里,多见于内伤里证。
二、红紫辨寒热
络脉颜色的变化,主要反映病邪的性质。若络脉色淡,多属脾虚、气血不足等虚证;络脉鲜红,多属外感表证;络脉紫红,多属里热证;络脉色青,多属疼痛、惊风;络脉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三、淡滞定虚实
络脉增粗,分支显见者,多属实证。络脉变细,分支不显者,多属虚证。
四、三关测轻重
络脉仅显于风关,为邪气初入,病情轻浅;络脉达于气关,为病情发展,病位较深;络脉达于命关,为邪深病重;若络脉直达指端者,为透关射甲,病多凶险,预后不佳。
04望诊第五节舌诊(上)
一、舌的形态结构
舌的上面叫舌背,中医称为舌面,下面为舌底。舌体的前端称为舌尖;舌体的中部称为舌中;舌体的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称为舌根;舌体两侧称为舌边。当舌上卷时,可看到舌底。
二、舌诊的原理
(一)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与舌象
舌象是指舌质、舌苔的综合表现。舌质,即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为脏腑气血之所荣。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是胃气上蒸所生。舌象与脏朦、经络、气血津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舌为心之苗窍、舌为脾之外候。
(二)舌面的脏腑分候
据历代医籍记载,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即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
三、舌诊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舌诊的方法
1.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患者可采取坐位或仰卧位。伸舌时,应面向光源,尽量张口,自然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尖略向下,舌面平展,使舌体充分暴露。
2.望舌顺序
先望舌质,再望舌苔,最后观察舌下络脉;按照舌尖、舌中、舌边、舌根的顺序依次观察。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清,令患者休息3~5分钟后,重复望舌一次。
3.刮舌法和揩舌法
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后向前刮3~5次,为刮舌。消毒纱布裹于手指上,蘸少许生理盐水在舌面上揩抹数次,为揩舌。
(二)舌诊的注意事项
光线、饮食或药物、口腔因素。
四、舌诊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内容
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二)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
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质淡红、鲜明、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为“淡红舌,薄白拇”。正常舌象提示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正常舌象受内外环境影响,存在生理性变异,如年龄、性别、体质、气候环境等因素。
中药学
中药的炮制炮制: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第一节炮制的目的
炮制的目的:8个方面
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
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⑥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类
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1.修治
修治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
①纯净药材——有挑、筛、刷、刮、挖、撞等方法。
②粉碎药材有捣、碾、研、磨、镑、挫等方法。
③切制药材主要有切、铡等方法。
2.水制法
水制法的主要目的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等。常用的方法——有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等。
1)、漂洗:将药物置于宽水或长流水中,反复换水,以除去毒性、杂质、盐味及腥味。
2)、浸:将质地松软或经水泡易损失有效成分的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用,称为“浸”,或“沾水”(如:五加皮、瓜蒌皮、白鲜皮、合欢皮等)。
3)、泡:将药材用清水或辅料药液浸泡一定的时间,使其吸入适量水分,以软化药材;或用以除去药物的毒质或非药用部位为主要目的,适于质地坚硬,水分较难渗入的药材(萆薢、土茯苓、三棱、姜黄等)。
4)、润:将经泡、洗、淋的药材,以器具盛装或堆集专用台上,以湿物覆盖或喷洒适量清水,使水分缓慢渗入药材组织,也为便于切制。常用方法有浸润(水或液体辅料浸泡,经常翻动)、伏润(药材置于相对密闭的容器,如缸、坛等中闷润)、露润(药材置于湿润且铺有篾席的地上,以期自然吸潮回润)等。
5)、喷洒(喷淋):对一些不宜用水浸泡,仅需潮湿者,可采用喷洒湿润的方法;按不同要求,可喷洒清水、酒、醋、蜜水、姜汁等辅料药液(薄荷、荆芥、佩兰、香薷、藿香等)。
6)、水飞:利用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质地坚硬、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等类药物适当破碎后置于乳钵等容器中,加适量清水反复研磨、沉淀……,从而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的区别,以提取极细腻粉末。
3.火制法
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等。
炒——分为清炒、拌炒(加固体辅料)两类
清炒:按火候又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①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等。
②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
③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等。
炙法——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
烫法——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等),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煨法——煨法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增强疗效。如:煨肉豆蔻、煨木香、煨生姜、煨葛根。
烘焙——以文火间接或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
4.水火共制——是指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或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药物的方法。常用方法有煮、蒸、炖、潬、淬等。
药性理论
中药治病基本原理——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特征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一节四气
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
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
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凉弱于寒
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温弱于热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
3、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
四气确定的依据:用药反应
四气确定的基准:病证寒热
4、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
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阳助火、温经通络、回阳救逆、温阳利水、暖肝散结、引火归原等作用。
5、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1)药物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药物的寒热是从特定的角度概括药物作用的性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
6、四气的应用
(1)分清药性的寒热分别应用:《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
(2)寒与凉、温与热应用要恰当。
(3)寒热药并用:治疗寒热错杂证;纠正偏性,增强疗效;利用反佐,防止格拒。
(4)“寒无犯寒,热无犯热”。根据季节不同,指导临床用药。
第二节五味
1、五味的含义
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2、五味的确定依据
1.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
2.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3、五味的属性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3五味的作用
⑴辛味能散——发散
(8)芳香药性
能辟秽防疫,解表散邪,悦脾开胃,化湿去浊,行气活血,通窍止痛,开窍醒神。
能行——行气、行血
⑵甘味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⑶酸味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
⑷涩味能收敛固涩。
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坚。
⑹咸味能软、能下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痞块。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大便燥结。
⑺淡味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性”与“味”形成药物作用的基础,因而是中药性能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员。要准确、全面地认识某一药物的功效,必须性味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气味不同,作用有别
一药数味,效用扩大
配伍用药,气味取舍
以上只是提醒大家一些重要概念与名词,记不得的同学快去翻翻老师的ppt或者自己的笔记吧,这周的解剖就复习到这里啦!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sc/10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