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药名称及其文化内涵

中药可达是上千种,但它的命名规律却是有迹可循的。中药以植物性药材居多,应用亦最为普通,故中药亦称“本草”。有关中药的专著,亦多以“本草”为名。在历代的著书中,关于收载的药物数目不一,《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中收载的药物数目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名医别录》在《本经》的基础上,又补记种新药。后来,《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共收药物种。宋代《证类本草》总结北宋以前历代药物学成就,内容丰富,载药种,新增药物达种。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学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全书共52卷,载药种(李氏新增药物种)。由此,笔者选择了《本草纲目》为研究对象。纵观中药著书,中药种类数以千计,若加上纷繁的异名别称,药名则有数万之众。如此众多的药名,蕴含着大量古代传统文化的信息。分析、研究这些药名,我们可以追寻古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事物的认知方法及命名事物的思维方式。

一、中药命名的格式特点

(一)中药名称的音节

纵观《本草纲目》,发现中药名称多是双音节的,但也不乏单音节名称及三音节、多音节名称。

1.单音节中药名称:

雹、墨、芦、秫、籼、橘、荠、芝、苋、檀、柏、芋、蕨、薇、棕、榛、术、葵、葛、荏、艾、金、银、鳖、梓、鹤、鹳、豹、蚕等等。一共约有多种,占15%。在各个部中,分别统计了一下,发现单音节名称主要集中在禽部和兽部,即专指动物名词。大部分这些词现今仍然是单音节的。这是今人对古人文化继承的最有力证明。

2.双音节中药名称:

潦水、温汤、艾火、火针、铜青、冬灰、知母、胡麻、榔梅、海红、沉香、合欢、寒具、水仙、钩栗、山韭、甘土等。双音节词一共约有近种,在中药名称中占54%。

3.三音节中药名称:

天师栗、菠萝蜜、龙脑香、玉井水、马兜铃、都管草、甘露蜜、水银粉、延胡索等。

4.多音节中药名称:

红白莲花、黄花地丁、仙人杖草、城东腐木、草麻绳索、葛上亭长、风驴肚内虫、山岩泉水、铜壶滴漏水、百舌窠中土、羊不吃草、紫背金盘等等。

3、4共约近种,占25%。

(二)中药名称的命名类型

中药大都是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形态、色泽、气味千差万别,产地有东西南北、山泽燥湿之殊,性能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异,再加以古代传统文化氛围(包括民俗文化、讳饰文化、宗教文化)的熏染、渗透,使中药命名的途径、方法呈多元化。

1.据形、色、气味命名

这反映了古人对客观事物的体察入微,及善用类比形喻的联想。如“牛膝”,《本草纲目》云“: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又如“狗脊”,《本草纲目》云“:根长多岐,状如狗脊。”后人又因其根皮上有一层金黄色柔毛,故称“金毛狗脊”。以上是据形、色命名。又如“木香”原名“蜜香”,李时珍云:“因其香气如蜜也。”这是据气、味命名。草药“金牛胆”,形似牛胆,色金黄,味甚苦。此乃兼以形、色、味三者命名。有的药名除摹形外,又进一步作联想类比,产生异名。如“黄芩”,据其根之大小虚实有条芩、宿芩之分。宿芩大根内虚,其腹皆烂而色黑,故有“腐肠”之别称。

2.按特性、功用命名

按特性命名:例如“凤仙花”功能活血通经,其色红,多汁,妇女常捣其汁涂染指甲,故又名“指甲花”。其子也可入药,名“急性子”,因其结荚成熟后,稍加触碰,即果荚进裂,褐色细子蹦出,状似急不可耐,故而得名。体现了古人对药物本身特性的体察入微,对药物主治功效的掌握详熟。按功用命名者,如伸筋草舒筋络、益母草疗妇疾、决明子可明目、合欢安神志、防风御风寒,皆以功用得名。按特性、功用命名,如“王不留行”通经下乳之力特强,李时珍释曰“:性走而不住,虽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主要根据其性善走窜之特点而得名。

3.采故事传说命名

这反映了古代民俗文化对药物命名的影响。例如活血通经药“刘寄奴”,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传说他上山打猎时,坠马摔伤,疼痛难忍,有一条蛇衔来一根草,用后痛消,此草便得名“刘寄奴”。此例近于神话故事。又如“使君子”,《本草纲目》卷十八引宋·马志《开宝本草》“俗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是独用此物,后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又如“蛇衔(草)”,《本草纲目》卷十六引刘敬叔《异苑》:“有田父见一蛇被伤,一蛇衔一草着疮上。经日,伤蛇乃去。田父因取草治蛇疮,皆验,遂名曰蛇衔草也。”此二例则为民间传说。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与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这些故事传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文人学者将采自民间的有关药物的传说、故事进行加工,以书面形式载录于史书、笔记,从而使药名的来历得到社会公认,医药学家又将其收录于医药著作,成为正宗的药名来源。故事传说真实与虚妄姑且不论,至少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民俗文化对药物命名的影响和作用。

4.冠特别标记命名

此类命名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反映药物的产地及生长环境,往往在药名前加上产地、环境字样。例如“高良姜”,《本草纲目》引“陶弘景曰:‘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李时珍进一步考证“: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则高良当作高凉也。”另一种则反映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来文化的渗入,古人往往在这些外域药物名前冠以“胡”、“海”、“番”、“洋”等特别标记。从这些不同的标记中,我们可以了解药物传入的代及方域。

5.避讳改易其名,避俗雅化其名

这反映了古代君主独尊的思想及避粗俗求风雅的民族心理与风尚,是古代讳饰文化在药物命名中的具体表现。如“玄参”、“玄明粉”,为避清圣祖玄烨名讳,改名“元参”、“元明粉”。

二、中药名称的文化内涵

(一)中药名称与物质文化

1.牛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人们靠辛勤耕作获得粮食,以求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牛成为人们最熟悉的动物。对中药形状似牛的,通通冠以牛的名字,如牛黄、牛膝、牛大力、牛蒡子。

2.马

马作为古人出行几乎唯一的交通工具,成了不可替代的东西。因此,一些中药就用马作为构词语素构成药名。如马宝、马勃、马齿苋、马钱子、马兜铃、马鞭草等。

(二)中药名称与制度文化

1.往往政府的一些行政措施可以给命名药名提供灵感。如上述药物名前冠以“胡”、“海”、“番”、“洋”等特别标记。从这些不同的标记中,我们可以了解药物传入的时代及方域:凡药名前冠以“胡”字的药物,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丝绸之路引入,如“胡豆”、“胡麻(即今之芝麻)”、“胡萝卜”、“胡瓜(即今之黄瓜)”、“胡芦巴”。这是因为政府开通丝绸之路。

凡冠以“海”字的(除指明产于海洋的外)药物,多为南北朝后由海路引进,如“海棠”、“海桐皮”、“海枣”、“海藤”等。这是因为政府扩通了海路。凡冠以“番”字的药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外国来华贸易的商船)引入,如“番茄”、“番薯”、“番椒”、“番泻叶”。

有时冠以“舶”字,如“舶硫磺”、“舶乳香”。冠以“洋”字的药物,多为清代从海外引入,如“洋葱”、“洋参”、“洋姜”、“洋芋”等。更有一些药名前直接标明国度,例如“石榴”是“安石榴”的省称。晋·张华《博物志》云“:张骞使西域,得安石国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另如“波斯白石蜜”、“倭硫磺”、“高丽参”、“花旗参”等,皆标有外来的印记。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文化成果。

2.儒家的影响。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中心。由此,“孝”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中药名称中就有“孝子衫”。《本草纲目》云:采麻布所为者。另有孝子帽等。贞,封建礼教推崇女子的贞节,即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道德行为,贞节牌坊是对其的肯定。这是古代妇女卑微的社会地位的证明,也是男子对女子的蔑视。在中药名称中,有一个中药名为“女贞”。《本草纲目》释曰: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贞女状之。《琴操》载鲁有处女见女贞而作歌者,即此也。

(三)中药名称与精神文化

1.情感系统———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龙”有关的中药,是可以和龙文化扯谈在一起的,说来可以是饶有趣味。中药中能以龙者命名的,大多按药的性味、形态,假托“龙”名,来比喻药物的神异之功,如有龙胆草、龙葵、龙眼肉(桂圆)、龙芽(牙)草等。龙胆草说的是它的苦;龙葵、龙眼肉,说的是它们的果实色黑如龙珠,故名;龙芽(牙)草则因其根有白芽,尖圆似龙牙而称。而龙骨、龙齿这两味中药,古人认为是龙的牙齿、骨骼所化,现在说来应为古代哺乳动物象类、犀类、三趾马、牛类、鹿类等的化石。另外还有龙舌草、龙舌箭、龙利叶、龙须参、龙珠子、龙珠果、龙珠根、龙眼叶、龙眼肉、龙眼壳、龙眼核、石龙子、石龙刍、石龙芮、石龙胆等等。

2.思维系统———数字九。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有龙生九子之说,其实并非是龙恰好生了九子。《本草纲目》中关于数字九的药名有九牛草、九仙子、九龙草、九节狸、九熟草、九里香草、九头狮子草等。中药名称不仅在音节构成上音韵和谐,而且在命名方式上独有特色。在命名过程中,无论是联想儒家思想,还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都收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展现了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五千年文化。由于笔者能力有限,中药名称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探讨。

本文选自张雯.浅析中药名称及其文化内涵[J].语文学刊,,1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js/112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