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

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

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

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由原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现任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段金廒,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唐志书及其研究团队主持完成的“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

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

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

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省东北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延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天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淮安市百麦科宇绿色生物能源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段金廒

唐志书

王明耿

吴启南

权文杰

宿树兰

刘启明

郭盛

季浩

熊鹏

01

立项背景

针对我国中药资源产业领域存在的药材生产与深加工产业化过程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等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本项目围绕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各环节产生的不同类型废弃物及副产物开展循环利用研究与转化应用,以及共性关键技术持续攻关与创新。

该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围绕制约中药资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线性、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开展技术攻关,构建形成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实现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及副产物的有效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通过中药非药用部位及药渣热解炭化形成的清洁燃气/蒸汽可为工业生产提供清洁能源,实现区域能源自给,减少能源消耗,并节约药渣清运和处理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并在中药农业、中药工业领域得到有效推广,形成系列标志性成果,有力促进了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由传统线性生产方式向循环经济生态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我国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02

主要科技创新

(1)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理论基础,引领我国中药产业绿色发展。基于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类型多样、组成复杂、资源化利用途径多元等特点,创建了五类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推广应用形成综合效益显著增加、资源浪费与环境压力显著减少的“一增一减”绿色发展样板,为推动我国中药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促进生产方式与发展模式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易推广的有效途径。编撰出版了《中药资源化学—理论基础与资源循环利用》等学术专著。

(2)创新性地系统构建了适宜于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的生物转化、化学转化和物理转化三套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生物工程及酶工程技术的抗性微生物筛选-工程菌构建-产酶发酵-酶解糖化技术相互耦联嵌套的生物转化技术体系及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创建了基于资源性物质富集制备技术单元与热裂解技术单元相互耦合的酶解释放-膜/色谱分离工程-热解炭化炭、液、气联产化学转化技术体系,自主研制出适宜于高含水难处理中药渣的热循环预处理-干馏炭化技术装备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构建形成适宜于中药固废物理化特性的转化制备生物质颗粒、系列板材、栽培基质等的物理转化技术体系。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应用为我国中药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创新性地将非药用部位、废弃物及副产物转化为新医药及健康产品、新资源药材、纤维素酶、低聚糖、生物乙醇、生物炭及炭基复合肥等8大类30余种资源性产品,实现了“源于农田归于农田,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创制形成以黄芩茎叶为原料的国家五类新药黄芩茎叶解毒胶囊并达产上市;以山楂药材及饮片加工过程废弃种子为原料开发形成妇科外用药物红核妇洁洗液,并实现炭、气副产物的回收利用及产品升级;发现了丹参带花茎叶可替代丹参药材制备丹酚酸原料等重要资源价值,并将其纳入新资源药材;以酸枣仁、芡实等药材生产加工过程大量果肉、茎叶等为原料,创制出酸枣果肉多糖铁、原花青素等功能性原料及健康食品;以甘草、黄芪、丹参等配方颗粒药渣等为原料转化形成高品质纤维素酶、低聚糖、生物乙醇等资源性产品;以稳心颗粒等复方药渣为原料经热解炭化形成生物炭、可燃气等资源性产品,实现了能源自给及污染物零排放。从而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03

广泛推广应用

本项目研究成果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适宜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于20余家药材生产及深加工企业,应用于黄芩茎叶、山楂种子等20余种非药用部位资源化利用与开发,应用于甘草、丹参等10余种单味中药固废物及副产物和复方中药制造过程固废物循环利用研究实践,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总计产生经济效益14.1亿元,新增利润1.76亿元。已获知识产权46项;建立技术标准58项。

04

多重社会效益

(1)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推广应用,形成综合效益显著增加、资源浪费与环境压力显著减少的“一增一减”绿色发展样板,为我国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开展循环利用提供了范式,为中药农业增加效益和农民增收、中药工业减排增效和发展模式转变提供了有效方案,助推了中药行业乃至全社会节约资源、减少排放、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

(2)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辐射我国药材主产区域10余省20余家药材生产及深加工企业,实现了“源于农田归于农田,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有力支撑了从中药废弃物中开发多用途资源性物质,并形成一批资源再生性产品,丰富了社会需求。

(3)为全国和省人大、政协代表建言献策撰写提案,呼吁中药资源产业向着循环经济产业模式转变和发展,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及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为推动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首次设立中药资源综合利用课题提供咨询建议;为中国工程院起草了“中药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专题报告;为10余个省地市政府起草中药资源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服务。围绕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通过技术辐射和服务有力促进了特色中药资源富民产业培育及区域经济发展。

(4)率先提出和构建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理论基础,发表该领域系列学术成果,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篇,其中SCI收录82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等。丰富和拓展了中药资源学的理论内涵,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增强了人才培养的服务社会能力;举办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学术交流与培训20余场次,培训余人次,对行业进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引领我国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影响力。

项目负责人

段金廒,男,年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现任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等职。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药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发展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奖、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致力于中药资源化学与资源循环利用、中药功效物质与配伍机制研究的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

科研教学成果:针对中药资源全产业链资源浪费严重、效率效益低下、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等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系统提出并创建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发展策略与模式,构建了切合中药资源产业经济特点的工程技术群,为该领域的开拓者和中药资源化学学科创建者;作为国家“”首席科学家,创建了适宜于中药配伍禁忌基础研究的方法学和技术体系,首次系统揭示了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并发现其形成规律与特征,丰富和完善中医药配伍理论体系,为临床合理用药做出了突出贡献。

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余篇,SCI收录余篇。~年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编出版《中药资源化学—理论基础与资源循环利用》《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学术专著7部。已获授权专利87项,其中发明专利82项(ZL.2;ZL.3;ZL10132634.2)、实用新型5项(ZL.9;ZL.5;ZL20235437.9)。研制中药新药、新药材及功能性产品18个。作为第一授奖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总主编“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本科系列规划教材,填补了该类教材空白。

项目主要完成人

唐志书,男,年生,陕西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现任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咸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中药新产品研发与中药制备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科研教学成果: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等科技专项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26篇;主编或副主编学术专著、教材6部;研制开发中药新药与新制剂12项,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22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获得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首届中国药学会—以岭生物医药青年奖等奖励9项。

声明

本文来源:《中国科技成果杂志》。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本平台非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文由“中国现代中药”编校发布,转载请标明来源。

新媒体编辑:周鹭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洽谈授权或及时删除!

更多

内容

3个中药项目荣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美国《国家地理》长篇幅聚焦中医药,称其是现代医学应深入发掘的“最大宝库”

,中药界发生了这些大事件!

《80-90后养生报告》阿胶、枸杞、燕窝等产品需求大,保健品“零食化”趋势明显

年道地药材基地面积将达万亩!《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年)》出台

中药生产流通的困境与对策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
白癜风公益帮扶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caibaoshe.com/zyjg/65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